第C1版:浙江畜牧兽医

  近日,温州市瓯海区《畜牧用地与产业发展规划方案》顺利通过区政府评审论证。该《规划方案》确立了今后五年瓯海区畜牧用地与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作出了生猪、蛋鸭、肉禽、牛羊4个畜禽产业带养殖用地规划及发展规划的详细部署,明确规定该区潘桥、泽雅、郭溪、丽岙等宜养区的1146亩土地作为该区今后建设四个优势产业带的养殖用地,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和畜牧小区建设,着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1年,该区将实现年出栏生猪20万头,存栏蛋鸭30.5万羽,提供鸭蛋4570吨,出栏肉禽350万羽,出栏牛羊5000头,畜牧业总量保持稳步增长,达到既节约用地,又增加单位产出率的双重目的。
(区旭慕)
瓯海
有了千亩畜牧用地
四破四立 创新思路
余姚三七市镇发展生猪产业办法多
  余姚市三七市镇地处余姚市东部。去年以来,该镇抓住生猪产业发展机遇,大胆创新,四破四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养猪新路子,尤其是其不破坏耕作层建立“空中牧场”等做法,值得借鉴。
  ——破消极片面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当地对发展生猪产业消极片面的思想主要有:一是村干部对发展畜牧业信心不足,认为养猪就是臭气冲天、苍蝇满天飞、邻里纠纷不断;二是乡镇部分干部对发展畜牧业不积极,因为养猪对地方财政没什么好处;三是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当地存在“搞养猪是否在走回头路、是否在搞粗放型生产”等质疑声音。
  针对上述情况,该镇专题召开全镇发展生猪产业恳谈会,查找思想问题的根源,最后形成共识,认为发展生猪产业既符合三七市镇实际,又符合当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破无序发展状况,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去年上半年,该镇以组建田螺山生猪专业合作社为突破,以规划为抓手,把生猪产业发展摆上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编制了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全镇明确了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区。在余姚市农业、环保、国土、畜牧等部门的指导下,通过现场踏勘、实地调查、走访座谈,调整了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方面),全镇共规划了五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规划面积共600亩。规划还分别获得了所在村村民代表会议和镇党政联席会议通过。
  ——破用地发展瓶颈,创建“空中牧场”养殖模式。如何有效解决用地瓶颈,对规划的实施至关重要。该镇破解的办法就是坚持“三个依法”:依法确定生态养殖小区用地性质为农业用地,具体按农业用地进行管理;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把土地集中起来承包给养殖公司;依法保障复耕,所有养殖建筑设施都不得破坏耕作层,养殖公司与所在村签订复耕协议,并交纳2000元/亩的复耕保证金。
  该镇不破坏耕作层的具体做法是:不对耕作层进行挖掘填埋,用预制板平铺做墙基,用砖从预制板中线砌上,高度大约是50-70厘米,上面再铺预制板作场内外地坪,把整个牧场架空起来形成“空中牧场”。一旦需复耕,拆除预制板即可。这种建筑方法成本约400元/平方米,比一般传统的300元/平方米约高30%。其中,宁波市给予30元/平方米的补助,余姚市、三七市镇再予以一定配套。到目前,该镇已建成新型“空中猪舍”3万多平方米,新增能繁母猪2000多头。
  ——破小打小闹格局,促进养殖上规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镇的生猪生产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一跃成为该镇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中最大的经济体。其中,盛天生猪养殖公司已完成了去年国家发改委的生猪扩建项目,年生猪生产能力可达2万头。今年,该镇又有三家养殖公司列入了宁波市产业化基地,田螺山生猪专业合作社还被宁波市贸易局列入宁波市生猪活体储备库和宁波市菜篮子建设基地,该镇的生猪生产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最好时期。2006年,该镇生猪出栏数在4万头左右,预计今年全镇生猪出栏数可突破10万头,创收入2亿元。 (余农林)
  新闻链接:
  宁波市在今年5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业规划实施切实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不破坏耕作层的畜牧建筑方法,借鉴和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由畜牧业发展统筹资金予以扶持,并制定了具体补助标准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不破坏耕作层建设实施方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