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兵败汉城后的中国奥运理念

  20年前,中国体育在汉城奥运会上遭遇过惨痛的失利,但那也是中国体育真正面对自己开始。
满怀期望中跌落低谷
  随着《手拉手》旋律的响起,第24届奥运会于1988年9月17日在韩国汉城(今首尔)拉开序幕。
  当时中国正沉浸在体育节节胜利的欢乐情绪中。56公斤级举重选手何灼强1987~1988三破世界纪录;中国游泳队成绩开始冒高——1988年4月,16岁的杨文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50米自由泳25秒大关的女子选手;还有跳水梦之队;体操王子李宁领衔的体操队。此外,乒乓项目也首次进入奥运殿堂。
  在人们的期望中,首个比赛日将是“红色的一天”:52公斤级举重有何灼强;自选手枪,许海峰、王义夫是“双保险”;女子汽步枪,张秋萍、李丹也“有望一争”。
  “但汉城奥运会第一天不是开门红。”杨明回忆说——杨明一直从事体育报道,目前在新华社工作。除了次日许艳梅在女子10米跳台项目上摘下首金,之后几天中国队颗粒未收。在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中,杨明回忆说,“许海峰是洛杉矶奥运会的金牌,4年之后在汉城,大家还是期望他起码是前三。但是没想到许海峰发挥极其失常,最后报纸上都不好意思登了,就是说“名落孙山”,实际上是27名。”
  奥运会第4天,李宁登场了。吊环比赛,他的脚挂在了环上。跳马比赛,他重重地坐在了地上。团体赛上,也因为李宁表现失常,成绩跌出前三。作为上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第一夺金大户,当时中国体操队独揽5枚金牌,其中李宁3枚。这一次,体操王子颗粒无收。回到休息室,李宁头一句话是:弟兄们,我对不起大家!话毕,泪如泉涌。6个小伙子——李宁、楼云、许志强、王崇升、李春阳、国林显,在地下室关起门来痛哭一场。
  第二夺金大户举重队,上届4枚金牌无一卫冕。被寄予厚望的何灼强在56公斤级抓举和挺举中,6次试举只有两次成功。
  坏消息不断传来。9月28日,汉城汉阳大学体育馆,中国女排输了。半决赛中,中国女排0:3负于前苏联,第一局的比分是0:15。“参加奥运会前,中国女排已经是五连冠了,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没有预料到,大家已经习惯看女排的胜利了。”杨明这样感叹。
失利后开始“争光计划”
  “那时侯中国媒体的很多标题都是灰色的,蔓延着一种特别压抑和失望的情绪。”杨明说。
  与竞技体育打交道时间还不长的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竞技体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规律,第一反应普遍是难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毕熙东回忆说:当时国内群众反响很强烈,代表团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意见,第二天又给记者传看。毕照东认为,奥林匹克精神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获胜,对失败了的运动员不要责备,以免给他们增加压力,我们过去的体育宣传不大适当,过分强调了奖牌。
  归国后,在首都国际机场,体操跳马冠军楼云一下飞机立即被记者包围,李宁却找了一条僻静的通道,刻意避开人群。可是连机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揶揄李宁,“你哪儿不好摔,跑那儿去摔了。”
  在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中,当年得了冠军的高敏坦陈,希望有一次失败,“如果我失败一次,所有人都知道高敏不是神,她也是人,她也会失败的。”
  “实际上不必把金牌看得很重,它是一种参与,比成什么样,都要高高兴兴。比得好就高兴,比得不好就痛哭流涕,这种反差比较大。”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前副局长、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健说。1988~2000年间,他任中国体操队领队,一路跟随中国体操队的成长。
  “由于过去强调上一届奥运会拿了15块金牌,金牌的光焰掩盖了许多问题许多矛盾,比如说东欧几个体育强国在当时抵制美国举办的奥运会,没有参加。但他们的竞技水平并不低,有些项目如果他们参赛的话,我们就拿不到那块金牌。所以我分析,中国当时的竞技体育水平可能就是四五块金牌。”这是山西作家赵瑜在报告文学《强国梦》中,针对1988年奥运会作出的一个大胆预测。
  事实上,这个预测,和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一些研究员的判断不谋而合。此次奥运失利后,中国的《奥运争光计划》和全运战略随即被推出。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杨中旭 丁尘馨 唐磊/文 2008年7月3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