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浙江农能

嘉兴南湖区创新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方式

三年整治计划力争一年完成

  背景介绍:今年,省政府决定在今后3年内继续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嘉兴市南湖区提出了“三年整治计划一年完成”的目标,在全区吹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铁腕整治”的集结号,一场全民参与、攻坚克难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全面展开。
  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是南湖区农业的主导产业,去年全区生猪饲养量197.62万头,年出栏137.75万头;生猪年产值达11.65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9.90%。由于养殖户环保意识薄弱、基础设施不配套、处理技术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南湖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彻底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态循环型畜牧业的发展,南湖区从管理机制着手,坚持治旧控新、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力争三年整治计划一年完成。
巨资打造清洁牧业小区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广量大的特点,南湖区加大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相继制订出台了畜禽排泄物污染整治实施方案,进行考核奖励,实行以奖代补。同时从源头控制。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坚持堵疏结合,一方面堵塞排污通道,同步推进“三池”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以村为单位,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牧业小区,引导养殖户进入牧业小区统一治污。
  同时,该区出台政策,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金补助力度。一是牧业园区建设补助。按新农村建设牧业园区总投资的10%进行补助。二是沼气池建设补助。对新建大型沼气工程补助工程总投入的85%和75%。户用沼气池按单池容积分别给予每立方米40元、60元和80元标准补助,乡镇1:1配套。三是沼气工程后续维护补助。对经批准成立的市场化运作的沼气工程后续服务公司按实际机械设备购置额的50%给予一次性补助,并对25立方米沼气池大出料进行补助。四是新建畜粪处理中心建设补助。每个畜粪处理中心区财政补助15万元。五是施用有机肥补助。凡南湖区区域范围农户施用有机肥,区财政每吨补助50元,并对各农业服务中心或企业每吨补助10元推广费。
五大工程从源头治污
  一是建设沼气工程。该区连续三年将沼气工程建设列为区政府实事工程,全面实现生猪存栏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沼气工程全覆盖,并向30—50头养殖户推进。目前,全区累计建设大中型和户用沼气池2895户,建设容积85065立方米。二是建设畜粪肥收集处理工程。按照“户聚、村收、片处理”的模式,建设了25个畜粪肥收集处理中心,基本实现了生猪重点产区畜粪肥收集处理全覆盖。去年全年累计收集新鲜干猪粪8.2万吨。三是建设生物有机肥营销工程。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新竹生物有机肥产销合作社开展生物有机肥生产、营销和推广使用。去年,全区新生产初级有机肥3.33万吨。四是建设沼液综合利用工程。浙江绿嘉园生态牧业园配套建设了沼液输送管网,余新明星牧业园综合利用沼液,使污水、沼液实现零排放。五是建设牧业小区工程。合理规划全区养殖布局,以村为单位,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牧业小区,引导养殖户进入牧业小区。全区已批准建设牧业小区6个,全部建成大型沼气工程和污水净化设施。
创新治污模式
  在整治中,南湖区创新整治模式。一是对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率先实现零排放。存栏300头(猪舍面积360平方米)肉猪以上的养殖场(户),必须达到:①存栏数与猪舍面积之比1∶1.2;②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③建立干粪堆积池、沼气池、沼液储存池相匹配等设施;④按25头/亩配套相应农田,实行农牧结合;⑤利用湿地、鱼塘等实施循环经济模式;⑥采用固体物吸收猪粪尿的办法进行试点。对“三池”建造统一标准,其中干粪堆积池考虑收集成本一般要求5天内收集一次,按每百头存栏建设3立方米计算;沼气池建设容积按污水在发酵池中滞留1个星期以上计算,一般每5头建1个立方米;原则上沼气池和沼液储存池比例按1∶1.2配套建设,沼液储存池建设容积既考虑施肥季节矛盾又考虑雨季问题,必须保证储存30天的沼液量。
  二是对100—300头养殖场(户)实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在“沼气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干湿分离、雨污分离、“三池”配套和“沼气工程”的后续管理。
  三是100头以下养殖场(户)实行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实施“猪—沼—果(菜)”模式,实现沼液综合利用。
  通过以上措施,今年上半年南湖区在转变畜禽养殖方式、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区水质明显好转,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曹海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