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嵊泗县农林局的同志心情就像早晨的艳阳,看着本岛——泗礁岛树木越来越苍郁,绿色越来越娇艳,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提起今年正在开展的再造嵊泗绿岛工程建设,他们信心倍增。
嵊泗县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是我国海上南北交通的中心,也是浙江省最东部的一个海岛县。全县有海域面积8738平方公里,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66889亩,共有大小岛屿404个,总人口80023人,其中60%为渔农业人口。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7.32亿元,城镇居民和渔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达到18428元和9505元。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倡导全民义务植树,嵊泗县委、县政府提出“两年准备,五年实现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嵊泗”的目标,并与全省其他县(市、区)一起提前一年消灭荒山,基本建成海岛防护林体系。嵊泗县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具有海岛特色的森林植被为当地群众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发挥出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8%,1996-1997年度被评选为“全国绿化百佳县”。
长期居住在嵊泗县的73岁老渔民夏彩娟说,海岛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满眼望去都是绿色的植被,空气特别好,每年来旅游的客人不少。
满目苍翠岂能毁于“松林癌症”
然而,1997年9月初,该县菜园镇长弄堂、关岙插旗岗部队油库附近的松林中,居民突然发现有松材线虫病危害,当年发生面积503亩,发病130株。发病疫点在次年迅速扩散,1998年底全县发病面积达到9539亩,病死木14600株,全县3镇4乡均发现了松材线虫病。全县的森林资源惨遭破坏。至200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降至30%以下。满目苍翠,几乎成了荒山。
据悉,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被誉为“松林癌症”,松墨天牛是它的重要传播昆虫。该病毒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且常常猝不及防,一旦发生,治理难度极大。这样美好的家园,难道就被“松林癌症”给毁了吗?
再造嵊泗绿岛工程
病害发生后,嵊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作为重大任务来抓,进行综合防治,一手抓病害防治,一手抓生态修复,制定了详细的方案,严格实施除治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堆放诱木、运用黑光灯等物理防治手段诱捕天牛,还大规模进行病枯木清理,破坏天牛老龄幼虫的越冬环境。此外,还通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对松材线虫病进行了有效控制。
2001年,该县提出再造嵊泗绿岛工程的号召,实行承包造林措施,提出了鼓励吸引社会力量承包造林的政策措施意见,加大了地方财政对造林的投入力度,落实了一系列承包造林的实施和管理办法。以资代劳、认种认养等政策措施的施行,对造林投入机制的格局也在悄然改变。该县出台的《嵊泗县树木绿地认种认养办法》,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被广大群众接受。县林业部门根据再造绿岛工程总体规划、精心策划设计、周密组织实施、全程监督管理,保证绿岛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各乡镇、各部门也根据各自实际,增加绿化投入,创新投入机制。菜园镇采用政府补助形式鼓励群众购置柑桔、文旦等各类绿化苗木,用于庭院、村庄绿化。金沙、庙干等社区抓住小康社区创建机遇,筹措资金加大绿化投入力度,改善、美化村庄环境。园林部门加大城市绿化投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开展立体绿化,增加城市绿量。该县公路部门也加大通道绿化的投入,做好苗木养护和补植工作。各部门、各村和居民也悄然加入到绿化造林的行列中,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绿化单位、绿化示范村、绿色家庭的建设。随着造林投入机制创新,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力地推动绿化造林工作的开展,对提高造林质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002-2005年,嵊泗县共投入承包造林资金1000余万元,人工造林9336亩,完成新封山育林35400亩,封育改造12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5%,绿色生态建设初具规模,取得阶段性成果。
嵊泗绿岛工程再升级
2007年,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加快推进绿色生态舟山建设的决定》,嵊泗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提出进一步推进再造绿岛工程,并在建设中注重生态与景观的有机结合,提高再造绿岛工程建设标准。为此,该县提出从嵊泗列岛的自然地理、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大局,运用林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和森林美学等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造、补、改、育”等生态经营措施,发展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生态景观林,提高海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服务功能,为打造“东海明珠·中国第一岛城”提供环境支持。
嵊泗县委、县政府认为,虽然经过大规模的人工造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受干旱、大风、土壤条件差等三大自然条件制约,森林生态恢复性进展依然缓慢,树种结构单一,森林生态功能低下。针对这一情况,该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审时度势,适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再造绿岛工程的意见》,按照“协同推进、重点实施、长期坚持”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采用“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思想和“生态造林”的技术方法体系,对泗礁本岛及其他乡级以上岛屿重要区位的森林因地制宜实施多种生态经营措施,全面推进再造绿岛进程。此外,该县还通过开展专题报告会、认种认养、绿色下乡、知识培训、义务植树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绿化造林意识。
科技对生态工程建设也起着支撑作用。近年来,嵊泗县广泛应用各种生态环境建设新技术,如沿海防护林林分改造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阔叶树种混交方面的新技术、困难立地条件森林生态恢复新技术等,使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此外,还积极挖掘优良阔叶树种,开展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满足工程建设的苗木需求;通过对外岛乡镇开展苗圃建设,既解决了水源污染问题,也为乡镇提供村庄绿化等苗木来源,加快绿化进程。
通过近几年的绿化造林工作,嵊泗县在造林面积核实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年年通过省林业厅的质量验收。2005年,还被省林业厅评为迹地更新造林三等奖和迹地更新活动年先进单位。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5%,再造绿岛工程建设初见成效。东海“绿色明珠”初显英姿。
嵊泗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在5年内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建设高标准生态景观林1.2万亩;其中,景观防火林带建设工程1000亩,城区绿屏建设工程2000亩,沿海景观防护林建设工程9000亩。同时,要建设一批有海岛特色的省、市、县级绿化示范村,建设县、乡两级基干苗圃8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