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说说诸葛亮的冷天扇扇

  公元208年,现今湖北省的蒲圻西北,正酝酿着那场决定天下格局的赤壁大战。
  电影《赤壁》中的两大主角诸葛亮与周瑜在赤壁初次会面。
  周瑜:“这么冷的天还扇扇子?”
  诸葛亮:“我需要时刻保持冷静。”
  电影院内哄堂大笑……
  导演吴宇森说自己有“小失误”,并解释道:“我认为需要有这样一个地方调侃一下。这里面有一层含义,是说他们面对这样强大的敌人时需要从容,时刻保持冷静。”
  其实,吴导演并未失误,诸葛亮冷天扇扇子,也并非自电影《赤壁》始。以前的京剧《斩王双》,故事发生于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剧中诸葛亮也是羽扇轻摇,神妙莫测。那羽扇在人们心目中,是诸葛亮智慧与计谋的象征,以致被称为“孔明扇”。
  至于实际生活中的诸葛亮,一年四季手中所持的,并非“羽扇”,而是“毛扇”。晋人裴启《语林》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城将战,宣王戎服以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宋版《白氏六贴事类集》与《太平御览》,也均作“毛扇”。
  羽扇和毛扇有何区别呢?羽扇是鹅毛编缀而成的扇子,毛扇则并非扇类,而是麈尾的别名。麈是一种大鹿,长尾,古人将其尾用柄夹住,制成拂子之物,俗称麈尾,因取材自尾毛,所以又称毛扇。据释藏《音义指归》的引文,麈在鹿中的地位仿佛羊群中的领头羊,“群鹿随之,皆看麈所往,以麈尾所转为准;故古之谈者挥焉。”诸葛亮出山前,也是一位“纵横舌上鼓雷”的“古之谈者”,一边高谈阔论,一边挥动麈尾指指点点,应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
  舞台上的诸葛亮为何不挥毛扇而手执羽扇呢?我看主要与观众的视觉效果有关。与毛扇相比,羽扇确实来得亮眼爽目。
  尽管历史上的诸葛亮与羽扇无缘,但千百年来,人们已习惯于他手执羽扇的舞台形象。若是电影《赤壁》中的诸葛亮亮相时,手中挥动一柄用麈尾巴毛做成的“毛扇”,观众大多会瞠目结舌。吴导演听到的,恐怕不是哄然大笑,而是嘘声一片了。 (一剑/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