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本报一篇报道帮了建德瓜农大忙

滞销的西瓜卖完了

  8月9日,本报刊登《这些西瓜缘何受冷落》一文后,省内外客商有的打电话咨询,有的亲自前往收购,建德乾潭镇邵家村胥岭自然村的高山西瓜一天比一天好销了,截至8月12日,该村高山西瓜已销售一空。
  该村村支书陈卫明的手机成了热线电话,有时一天能接到20多个咨询电话。北京、山东、安徽及本省杭州、温州和建德本地的近百位商贩,向他了解村里西瓜产销情况,这是他平时很少遇到的事情。陈卫明还说,一位姓陈的桐庐商贩,当天从《农村信息报》上看到该村高山西瓜滞销的消息,第二天一早,就来到村里收购了2500公斤西瓜。
  那几天,商贩天天进村收购,全村每天要采收1.5万公斤西瓜,多时达到2万公斤,价格也越卖越好。短短5天时间,村里西瓜就卖完了。这些天来,北京、山东商贩仍打电话来,需要大量西瓜。 (宁文武)
  编后:
  胥岭村35万公斤滞销的西瓜卖完了,瓜农们笑了,我们也很高兴。
  高兴之余仍很担心。据通讯员宁文武介绍,2005年,胥岭村西瓜曾出现卖难,后经媒体帮忙才卖完。去年西瓜卖得火,今年瓜农扩大种植面积,又出现卖难。可见,只要西瓜怎么种、怎么卖的问题不解决,今后类似的情况也许还会出现。
  实践表明,好吃好看好卖的瓜,才是好瓜。温岭“西瓜大王”彭友达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好吃好看,就要重视解决品种和技术问题(详见本报第2575期“浙江农作”版)。好卖,就要解决销路问题,可向“追着太阳种瓜”的温岭瓜农学习,“走出去,请进来”,以销定产,搭准市场脉搏。还应学会读报用报和运用农民信箱,及时了解和发布供求信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