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农作

我省多管齐下抓蔬菜质量安全

  本报讯 (记者 王美华) 我省通过全面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坚持一手抓生产指导,一手抓质量监管,蔬菜质量安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体系日益健全,蔬菜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至今,我省新增无公害蔬菜产地216个,面积67万亩。这些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产品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全省蔬菜向无公害、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无公害蔬菜标准制定工作,一批符合当地实际、各具特色的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初步形成了无公害蔬菜的标准体系。同时,通过编制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生产技术规程操作模式图,大大提高了菜农应用农业标准的能力,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为了不断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我省将继续建设以农资现代流通网、监督监管网、信用信息网和农资企业生产经营诚信制度、信用评价制度、农民利益补偿制度为重要内容的“三网三制”农资信用体系,大力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和“放心农资店”建设,使得农资经营市场逐步走向规范。与此同时,“绿剑”系列执法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在各地农业投入品市场纷纷展开,违禁农药的经营和使用情况得到严厉查处,蔬菜生产源头的安全监管得到加强。通过执法检查,农资经营户受到了宣传和教育,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得到了有效控制。
  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我省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据悉,我省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包括水旱轮作、嫁接换根、防虫网隔离、杀虫灯和性信息素以及色板诱虫、生物农药治虫、农残速测技术在内的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其中杀虫灯、性信息素以及生物农药等安全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大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提高了蔬菜产品的安全性。
链接
“土法”栽培奥运蔬菜
  据有关部门预测,2008年奥运会期间,奥运蔬菜的总供应量将达5000吨。奥运蔬菜基本上是采用“土办法”种植,即使用有机肥料进行土地栽培。利用“土办法”精心培育的蔬菜,不仅色泽鲜亮、品种齐全,其营养价值更是堪称“冠军”级别。
奥运蔬菜低温保鲜
  奥运蔬菜从生产基地到走上餐桌,全程处于0-5摄氏度的保鲜环境。蔬菜经过摘、洗、去杂,进入无菌切割车间,按需求分割成不同大小、形状后包装,送上冷藏配送车。
  奥运蔬菜切割车间是10万级无菌车间,其卫生标准等同于制药车间。每天24小时紫外线消毒,每周两次臭氧消毒。工人进入加工车间,需要更换衣服、鞋,进行风淋消毒,手和指甲等重要部位都要经过特殊的除菌消毒。完成这些复杂程序,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经过高标准无菌加工的蔬菜可即食即用,打开包装、拌上沙拉酱即可生食。
  每盘端上餐桌的奥运蔬菜都可以根据电子标签,找到它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据了解,奥运蔬菜全部实现产地追溯制。所有的加工过程都通过视频监测拍摄下来,并实时传递到北京市奥组委和北京市农业监管部门。
(欣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