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辉 赵灵燕
7月上旬,我们去武义县三港乡周源村调研。周源村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小山村,古老而幽静。走在干净的水泥路上,很少见到人,只见零星的鸡在觅食,一眼就能看到整齐排列的泥墙黑瓦房,零星的砖瓦房反而显得晃眼。一条小溪从村中潺潺流过,不多的山坡地上种着绿油油的庄稼……
走进村“两委”办公室,村干部们正在开会研究解决村里用水问题。村党支部书记曹伟文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村里的情况。这几年,上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村里实施了“康庄工程”,原来只有一米宽的小路变成了能通汽车的水泥路;完成了“亮灯工程”,现正在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省里的山区海岛发展特色畜牧业项目在这里设了点,乡里实施了“百户百羊工程”,村里还出现了像曹宣武这样的养羊示范科技户,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带了个好头。无污染这一生态优势开始发挥作用,村里用漫山遍野的野山茶果加工有机健康的山茶油,粗加工的山茶油卖到了36元一公斤。
但是,由于劳动力的缺乏,资金投入的困难,土地的分散,伴随产业化而来的是昂贵的运输成本,如何发挥生态优势,形成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成为村干部们带领村民奔小康的一道坎。曹伟文指着正在开会的十余人说,全村的青壮年已全部集中在这里,村里在家留守人员主要是老人和孩子。由于缺少壮劳力,村里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集体经济薄羽,要做些大的事情困难还很大。比如正在实施的“清泉工程”,上级政府投入70%的资金,由村里投入30%,村里正在为10余万元经费的筹措想方设法。村民曹森林告诉我们,看着出去开超市的同村人很快富起来,加上今年的香菇行情不好,他的心也活络起来,想去外面闯荡一番。
青壮年人都走了,古老的小山村将走向哪里?
(第一作者系省畜牧兽医局防治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