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7月22日,省政府召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就我省畜牧产业的定位、如何更好地扶持进行座谈。现将座谈会有关观点摘录如下:
观点一 坚持农牧结合
近年来,我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这一实践得到了与会者高度赞扬。
浙大动科院常务副院长刘建新表示,畜牧业发展,不是生产力越高越好,不重视与环境协调发展,产业迟早要走入困境。比如,前几年他在某地一个奶牛专业村看到,该村家家户户都养奶牛,村里污水横流,让人看了都不想喝牛奶了,还谈什么产业发展。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鲍国连说,在一些畜牧业发达国家,多少养殖量配多少种植业都是规定好的。我省现在正在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值得肯定,潜力无限。
该所副所长蒋永清也认为,适度规模、农牧结合的发展方式,既能保障经营者的效益,对疫病防控、排泄物治理以及有效利用当地资源都有好处。而且发展养殖业,必须紧紧依托本地资源。比如养奶牛,现在饲草、运输成本大幅上涨,靠买饲草养奶牛,肯定赚不到钱,必须实行农牧结合,开发本地饲料资源。
观点二 加大政府扶持
近年来我省对畜牧业投入持续大幅增长,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也是被关注的焦点之一。
刘建新认为,我省对畜牧业科技投入近年来持续增长,但总体来说,我省畜牧业科研力量相对还比较薄弱,最典型的就是研究畜牧业经济的人才几乎没有,所以像养殖到底多少规模合适,市场行情什么时候会出现拐点等问题,几乎无人能回答。
蒋永清说,尽管我省畜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很猛,但畜牧业仍然是弱质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怎么扶持,一要扶持种质建设,二要扶持防疫,三要扶持提高从业人员水平。政府的资金补助,可以考虑从最终产品来补,比如生猪项目,政府就根据能提供多少商品猪来提供补助,这样可以避免以前补助方式的一些弊端。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胡锦平认为,政府还应重视对一些中小养殖企业的扶持,现在,我省一些中小规模养殖场争取项目和补助很困难。而事实上,政府扶持对这些场继续上规模、提升产业档次,作用十分明显。
观点三 重视特色牧业
近两年,生猪产业广受关注,要重视生猪产业发展成为各方共识,但像奶牛、兔子、鸭子等特色畜牧业要不要大力发展,颇有争论,有观点认为我省本身资源紧张,这些产业总量也不大,不一定要大力发展。但在这次座谈会上,专家们对特色畜牧业还是青睐有加。
鲍国连认为,我省畜牧业在全国比较有优势的,从畜禽品种来看,主要有绍兴麻鸭、长毛兔和蜜蜂,这几个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应该受到政府的重视,重点投入,慢慢地培育做大做强。
刘建新则认为,像奶牛养殖这样的产业,虽然不是我省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但也是不可或缺的。现在我省市场上部分牛奶产品价格跟发达国家差不多,这主要是高成本造成的。大量从外地调入奶制品,成本高不说,还造成营养流失,最终受害的都是消费者。
观点四 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尽管各级政府都对畜牧业发展十分重视,但部分地方,尤其是基层政府,对畜牧产业发展存在“口是心非”的态度,让与会者充满了担忧。
鲍国连说,他有次在嘉兴调查时了解到,有个镇生猪养殖量很大,生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很高,但该镇领导却提出了“无猪镇”的发展战略。这种不顾实际的发展思路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胡锦平说,很多地方至今认为畜牧业是低产出产业,有限的土地资源怎么可以拿来养猪!其实,规模养猪的土地亩产值能达到十多万元,效益好时甚至能达到20多万元,是很多其他产业做不到的。
义乌市畜牧兽医局局长龚新也有自己的困惑。他说,现在中央、省里都对畜牧业发展很重视,市里、县里也还算重视,农民的积极性也很高,但到乡镇里,真正重视的就不多了,或者说得多做得少。以前一些生猪主产区很积极,现在因为养猪要配套大量补助,态度也不怎么积极了。急需采取措施,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观点五 探索新的机制
畜牧业发展,除了要有政府投入,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发展机制。对这一点,来自基层的龚新十分有体会。
他认为,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根源在于机制。从宏观讲,现在各级政府推动畜牧业发展,靠的是从上到下的扶持补助,简单地说就是靠项目、靠钱,但对下面却没有具体指标;从微观讲,目前养殖业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土地,是因为从一开始政府就没有给农民用以养殖的土地,农民只能房前屋后养;又比如农牧结合,我们的土地是分散经营,而且目前流转越来越困难,一个养殖场要面对千家万户的种植农户,而国外的一些规模场,排泄物可以直接施用在自己的农场里,是一对一的。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的畜牧业会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