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宁夏、陕西和甘肃等地农村采访时发现,无论是积极备战春耕,还是忙于夏收的广大农民普遍遭遇贷款难题。而目前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却严重“贫血”。“农民不是没有增收门路,而是没有启动生产的资金。现在国家商业银行很少给农户贷款,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不仅规模小而且周期短,很难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县委书记李卫宁介绍说,这两年盐池县的种草养畜户一般也就能贷到4000元,这点款根本买不来几只羊。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往往春天发款、冬天催收,部分养殖户还没有赚上钱就得赶紧卖牛、卖羊还贷。
此外,吴忠市农村信用联社还在给农民贷款时搭售人身意外伤害险,受益人不是农民本人而是农村信用联社,尽管广大农民普遍表示不满,但是为了获得贷款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
“现在农村信用社面临一农难支三农的尴尬局面!”面对农民纷至沓来的抱怨,农村信用社的同志也很无奈。其他国家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基本不给农民贷款,邮政储蓄现在虽说开始发放贷款了却少得可怜,它们就像一架架“抽水机”大量抽取农村有限的金融资源,使得农村资金短缺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贷款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信贷矛盾,当地政府官员和金融界人士呼吁,政府现在应尽量多做宣传,号召地方涉农单位和广大农民将闲散资金放在信用社,以便信用社更好地放贷;国家也应对农村信用社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并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降低其农业贷款利率,返利于农民。
(摘自《经济参考报》 武勇 姜雪城 毛海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