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用科技建设绿色浙江

  编者按:在日前举行的省第五届林业科技周活动上,省林业厅公布了第八届“科技兴林奖”获奖名单。其中,“浙江省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山体坡面人工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杉木不同世代、类型种子园遗传改良研究”、“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研究”、“海岛困难地造林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分别获得一等奖。在这5项研究成果中,有2项处于国际领先、先进水平,3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对这5项研究成果作一简要介绍,以期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
一项成果惠及廿多省市
  今年,我省的受灾公益林绝大部分位于海拔高、坡度陡、立地条件差的地区,自然恢复能力弱,加上交通不便,重新造林、补植的成本也比较高。而用“浙江省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研究成果——林木包衣丸化种子进行直播造林,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浙江省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研究项目,由省林科院、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浙江林学院国际生态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完成。专家评价,其研究成果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强,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在造林过程中单纯注重高产高效,忽视了森林防灾能力建设,导致林分结构单一。针对这种状况,“浙江省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研究项目,首次提出了“自然演替与人工促进相结合、人工造林与天然辅助相结合”的森林群落快速构建思路,研究开发出林业苗木专用复配制剂、林木包衣丸化种子、边坡植生基材、滨海盐碱地林木生长促进剂、修根型育苗容器等新型材料和实用技术;引进和优选出优良植物材料106种,审定良种4个;建立了阔叶林、生态经济型公益林、平原农田防护林、饮用水源区清洁林、河道生态绿化、工业污染区生态林、困难立地造林等栽培模式,制订技术标准与规范7个;构建了浙江省域范围内的森林生态状况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实时监测。
  据悉,该项目已在全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阔叶树改造、迹地更新、沿海防护林建设、商品林基地等工程中推广应用。近3年,临安锦大绿产业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使用该项目的专利产品和新型材料,实现产值3143.98万元;培育容器苗13390万株,新增产值16068万元。另外,通过单项技术开发与集成创新,培育优质苗木3040万株,新增销售额2128万元;全省累计推广造林面积10.5万公顷,增收节支总额达84326.5万元。其研究成果已推广辐射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裸露山坡披上盛装
  以前,在矿山和高速公路两边的山体边坡上,一般只喷播高羊茅、黑麦草和白三叶等草坪草种,而且易出现“一年绿、二年黄、三年难维持”的现象。而今,它将因乡土草木的混播而改变。由省林科院、省林技推广总站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山体坡面人工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为这种改变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悉,我省有废弃矿山9366个,至2010年,高速公路将发展到4000公里。由此留下许多裸露的山体边坡,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甚至引发岩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山体坡面人工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项目,针对废弃矿山和高速公路两边等受损山体边坡,开展了边坡加固稳定、基质配制、植物选择、植被营建、养护技术和质量评价等六方面专题研究,筛选出美丽胡枝子等53种适合我省岩质边坡绿化的植物,研制出边坡绿化的专用微型穴盘、专用基质型容器苗和多功能基质添加剂。通过集成客土喷播、植生袋围堰和基质型容器苗种植等技术,确保了边坡安全,又优化了边坡的景观结构,实现了“一年绿化、二年森林化、三年免养护”的目标。
  由于山体坡面人工生态修复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许多园林工程公司和地质工程公司转型从事这项新工程的建设。他们通过应用上述研究成果,降低了工程的养护费用,使工程造价由原来的每平方米100元左右,降到现在的每平方米60元左右。据统计,至去年,全省用该研究成果已累计治理废弃矿山1143个,治理面积2117万平方米,累计为企业创造产值5.6亿元。
双系杉木增效51亿多元
  假如全省杉木能全部采用双系种子园的种子造林,则可新增木材1700.6万立方米,新增产值102.04亿元,比多系种子园新增经济效益51.26亿元。这是由省林学院、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等单位共同主持的“杉木不同世代、类型种子园遗传改良研究”得出的结论。
  多年来,杉木良种一直存在着遗传品质不稳定、播种品质变化较大等问题。而种子园遗传改良增益是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一直是林木育种者关注的焦点。“杉木不同世代、类型种子园遗传改良研究”认为,优良双系种子园是遗传改良增益最佳的种子园类型,优良种源种子园是遗传改良增益次佳的种子园类型。发展双系种子园,是今后种子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今后种子园建设,应彻底摒弃目前采用的育种群体与生产群体合二为一的简单建园方式,两者应分开建立,分别经营。
  据统计,目前,我省已建立优良双系种子园和优良种源种子园200多亩,采集种子2900.47公斤,在浙江和福建等省推广造林约14.5万亩。与普通树种相比,可增产木材50.1万立方米,增加收入3.01亿元。
  据悉,我省已将双系种子园列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并对现有种子园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全省原有杉木种子园2331亩,现已淘汰遗传改良增益较小的种子园680亩,按全省每年用于种子园的投资200多万元算,共节省资金60多万元,约占总投资的30%。同时,它还使种子园平均遗传增益提高了12.3%,种子单产也相对提高10%,生产成本下降15%左右。
防火树种美化景观
  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开始重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并开展了相关的探索性研究,但使用的树种普遍单一。同时,由于受山地立地条件限制,防火林带栽植的树苗均为小苗,致使管护成本加大,成活率及保存率较低,郁闭时间长,功效发挥缓慢。今后,这种状况在我省将得到改变。
  由绍兴市林业种苗管理站主持完成的“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研究”,针对南方森林火灾频发的实际,开展了防火树种品种筛选、防火林带营建配套技术研究。经对木荷、乐昌含笑、杨梅、弗栎、香樟、女贞、红花木莲、香港秀丽四照花、浙江樟、乳源木莲、金叶含笑、广玉兰、白玉兰、云山白兰等10多个优新防火树种试验,共筛选出既有优良抗火性能、生长良好,又具景观效果的7个树种。同时,采用容器苗和3年生以上大苗进行山地造林,配套应用保水剂以及化学除草等综合技术,使造林平均存活率达90.8%。
  据悉,该项目中大苗造林的应用以及防火树种的选择,可充分带动当地花木圃地的发展,并使防火林带提前发挥功效,提升景观效果。其除草剂复配技术和保水剂应用技术,经绍兴市兰渚山林木种苗示范场、上虞市林技推广中心和新昌县林业局等单位应用表明,可有效节约除草和管护成本,提高树木存活率。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诸暨、嵊州、新昌、越城、上虞等地推广应用,共建设生物防火林带520亩,保水剂在山地林和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面积为1350亩,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海岛造林节本860万元
  从现在起,海岛造林成活率低的状况在我省将成历史。由舟山市林业工作站主持完成的“海岛困难地造林技术的推广与示范”研究项目,不仅使造林成活率提高18%,而且可缩短成林时间1-2年,大大节省造林费用。
  据专家介绍,该项目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筛选出了35种适宜岩质海岸(临海一面坡)、海滨沙滩、盐质泥岸等三种海岛困难地类型的造林树种。并通过影响海岛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气象因子分析,系统地开展了海岛特色乡土树种容器育苗技术以及保水剂、生根粉等新材料在海岛困难地造林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以提高海岛困难地常绿阔叶树造林成活率为目的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据统计,在2002-2007年的6年时间里,舟山市共应用困难地综合配套造林技术造林2.2万亩,综合提高造林成活率18%,减少补植造林面积近4000亩,按每亩补植造林费用500元计算,节省造林费用200万元。同时,可提前成林1-2年,减少抚育次数3-5次,减少抚育成本660万元。两项合计节约造林成本860万元。
  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对加快海岛植被恢复,美化海岛森林景观,建设绿色生态舟山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