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美华 本报记者 王美华
本报讯 近年来,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地蔬菜,成为继设施蔬菜、出口加工蔬菜之后的又一发展亮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全省山地蔬菜面积突破120万亩,比上年增长20%以上,产量约230万吨,产值约36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40万亩。如遂昌县革命老区王村口镇的四季豆生产,创造出亩收入超万元的高效益。
山地蔬菜的发展也丰富了城市“菜篮子”供应,优质、生态、有特色的蔬菜商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是在平原蔬菜生产呈现退缩趋势和高海拔蔬菜生产资源受限的形势下,发展中低海拔山地蔬菜,为我省蔬菜生产拓展了新的发展区域,并成为振兴山区经济、致富山区农民的有效途径。
产业布局日趋优化
根据蔬菜生产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我省在发展山地蔬菜上注重优化布局,培育主导作物。目前,全省基本上形成四季豆、番茄、茄子、辣椒、瓠瓜、茭白等品种为主的浙中、浙西南特色蔬菜优势产业带,涌现出以“一县一品”、“一地一品”,为特色的一大批山地蔬菜产业发展典型。如遂昌四季豆、临安万亩高山蔬菜、文成高山茄子、庆元高山松花菜、柯城万亩高山芹菜、磐安新昌缙云的高山茭白等。产业优势也更加明显,如文成依托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红茄、毛豆”,兼顾发展“辣椒、黄瓜”,提高主导作物的市场竞争力,4个主导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的31.97%。黄岩山地蔬菜重点发展地方特色作物,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效益较好,莳药由三年前的600多亩发展到2030亩,产值达1014.5万元,每年增长近1倍。
种植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山地蔬菜生产区域从高海拔向中低海拔延伸,原有的高山蔬菜栽培生产模式已不相适应。因此,我省通过丰富品种搭配、播期选择、茬口安排和种植模式等关键生产技术,进行种植模式的调整。如临安市发展大棚番茄长季节栽培,生产季节延长到10月下旬,番茄亩产量高的达1万公斤,效益超万元;新昌黄瓜套种四季豆、临安四季豆套种瓠瓜等种植模式效益显著。连作障碍是山地蔬菜发展中的一大瓶颈,不少高山蔬菜基地由于连年种植四季豆、豇豆、番茄等单一品种,根腐病、青枯病等病害发生严重,治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山地蔬菜的产量和效益。为此,我省农业部门通过推广轮作模式和嫁接换根技术,初步解决了这一难题。如泰顺等地的大棚蔬菜—水稻年内水旱轮作制和山地蔬菜—水稻轮作等模式;临安、龙泉推广山地番茄嫁接换根等措施,增产增效显著。另外,设施避雨栽培等配套技术也不断运用到我省的山地蔬菜生产,如金华婺城推广山地设施避雨栽培,产量效益大幅度提升,北山盘前基地大棚番茄平均亩产值1.5万元,创造了亩产超2万斤亩利润近万元的高效益。另外,各地还推广了大棚越冬保温栽培、穴盘育苗等技术,都显著提高了山地蔬菜产量品质效益。
质量安全得以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广大消费者最关注的焦点。为了确保山地蔬菜的优质高效生产,我省各地从环境、技术、管理等环节入手,对山地蔬菜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全省制定实施了一批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通过种植模式图,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昆虫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和植物源农药、生物有机肥、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等一批优质安全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大面积发展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优质、安全生产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山地蔬菜生产向无公害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以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产品为抓手,狠抓生产记录、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实行市场准入机制,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有力地促进了山地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如天台等地的山地蔬菜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今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中,产品合格率高,生产记录规范,检测监督机制健全,受到业内好评。
产业内涵更加丰富
凭借生态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我省山地蔬菜已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的优势,并向国际市场进军。如绍兴县依托没有污染企业、生态环境一流、劳动力相对便宜、尚有许多发展空间的优势建立山地蔬菜基地,引进工商企业连片开发1500亩,种植辣椒、毛豆、大葱、包心菜等蔬菜,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建德山地蔬菜基地与杭州中大集团合作,订单种植荷兰豆等蔬菜品种,出口日本等国;诸暨市通过政策引导,扩建山地城郊型常年蔬菜基地和高菜等加工出口蔬菜基地。与此同时,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我省的山地蔬菜生产也增加了农家游的内容。如柯城区积极发展采摘游蔬菜产业,把农家乐休闲旅游同高山蔬菜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建起了三条总长为1320米长的“绿色长廊”和900米的竹筏步道,种上各种特色蔬菜,长廊两边、观光亭四周种上茄子、黄瓜、芹菜、四季豆及高山野菜等,供游客一边休闲观光,一边采摘蔬菜,使山地蔬菜种植效益大幅提升。
购销渠道日益畅通
针对山地蔬菜生产基地和农户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特点,我省各地以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着力提高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把生产、加工、流通按产业化要求连接起来。如仙居县从信息服务、市场联接入手,在培育本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及营销大户的基础上,引进温岭玉麟西瓜合作社、杭州农茂食品有限公司等外地工商企业参与该县蔬菜产业发展,并建立技术服务型的蔬菜产销合作新模式,由合作社给农户下订单,并定期派人到基地进行技术服务,合作社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菜农收入。如遂昌实行山地蔬菜产地竞标销售模式,实现了产销双方共赢。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由于山地蔬菜生产规模、生产技术、组织化程度相对弱小,基地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弱,给实现高产高效和菜农增收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我省各地积极通过政策倾斜,优先扶持山地蔬菜的生产。2006、2007年连续两年仅省财政投资建设的山地蔬菜特色优势项目就有20余个,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再加上各级政府投入、合作社和农户自筹,全省已建成一批高标准的山地蔬菜示范基地,基地的道路、灌溉设施等条件明显改善。如绍兴市政府将南部山地蔬菜列入市区城郊型蔬菜基地,并提出稳步建设高标准高效生态山地蔬菜基地1万亩的目标。针对山区水利设施薄弱,灌溉条件差的突出问题,我省农业部门通过高效节水微灌技术的集成创新,把具有节水、省工、投资省、不用电、抗旱效果好等特点的山地“微蓄微灌”技术,作为解决山区蔬菜抗旱的关键技术大力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全省共建成高标准的“微蓄微灌”基地百余个,应用面积达3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