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程益新 陆颖)以近1800万吨的总产量和200多亿元的总产值居种植业首位的蔬菜产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进一步凸现效益和竞争优势?6月18日,副省长茅临生邀业内专家共商蔬菜产业发展大计。
策略一: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我省是榨菜生产和加工大省,加工产值有10亿多元。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省内榨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加工企业原料主要从重庆等外地调入,可目前外地调入量出现短缺,每公斤榨菜收购价由0.4元上升至0.8元,给加工企业带来沉重压力。
“种植区域布局与加工企业布局不协调的问题,已影响到了蔬菜产业的发展。”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说,我省在稳定现有榨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正在组织实施“榨菜西进”工程,今后几年计划在衢州等地建设10万亩基地,以缓解榨菜原料短缺。有关专家还建议,可在产地进行初加工,以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要重视粮菜作物之间的互作效应,加强发展稻菜轮作模式,加强发展粮菜兼用作物生产。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策略二:品种与栽培技术研究要并重
我省有良好的蔬菜育种基础。近年来,随着蔬菜育种竞争的加剧和难度的增加,我省现有蔬菜科研机制中追求“短平快”的倾向突出,忽视栽培技术的研究,不适应培育高质量、高竞争力蔬菜优良品种。
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我省蔬菜育种科研专项,设立蔬菜育种攻关平台,对我省有育种基础和优势的蔬菜开展长期稳定的团队协作育种攻关研究,使我省的蔬菜育种走在全国前列。“光靠品种还不行。新昌的茭白全国有名,口感很好,但设施条件更好的地方却种不出这样一流的产品;同样是翠冠梨,种得好坏也相差很多。”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杨悦俭说:“一个品种不能包打天下,很多时候要靠栽培技术来解决。”
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说,要通过适配的栽培技术来挖掘品种的潜力,弥补品种的缺陷。要重视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只有育种和栽培技术兼顾,蔬菜产业才有好的发展基础。
策略三:标准化生产是根本
自日本实施“肯定列表”以来,出口蔬菜质量安全指标大幅提升,蔬菜出口企业利润缩水。“解决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必须从原料安全抓起。出口蔬菜生产基地要严格实施备案制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产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管理、统一安全检测、统一上市准出、统一建立生产档案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并建立专管员制度,实行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要做标准化生产的典范,用诚信让质量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副会长张德甫说。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杨新琴则认为,要确保蔬菜质量安全,还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和设施的投入。
策略四:产销实现有效对接
蔬菜产销量大,产销要求有效对接、高度平衡,但是目前我省蔬菜产销信息体系一直处于不健全的状态,解决这一问题成了当务之急。省农业厅有关专家建议,应建立必要的蔬菜产销运行监控体系,由省蔬菜瓜果协会组织开展城乡蔬菜产销状况调研,摸清消费变化情况,建立全省城乡蔬菜消费档案信息库。
茅临生最后强调,要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市场需求情况、经济成本核算等三个方面情况,制定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要创新育种体制机制,加强蔬菜种质资源的保护;要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生产;要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提高产品安全水平;要加强蔬菜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等,实现浙江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