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我省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增活力

  本报记者 金 茹
  2007年,我省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种业政企脱钩、健全管理体系建设、保障市场供应等方面动了“真格”。如今,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记者近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我省农作物良种供应不仅没有缺口,供种量还稳中有升,种子管理系统机构得到健全、监管功能增强,各地民营种子企业更如雨后春笋。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菜篮子”源头管理更到位
  去年底,温岭市种子管理站接到农户投诉,反映该市某公司销售的笋菜种子纯度较差,导致生长异常。该市种子管理站立刻着手调查,发现问题出在供种企业的繁种环节,便协同有关部门与公司进行交涉,协商后由公司向农户赔款11余万元。
  温岭市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当地种子市场疏于管理,农民经常会买到假劣种子,投诉到消协等部门往往处理期过长、损失难核定。政企脱钩后,我省农业部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基本实现了管理、经营、执法的三分开。一旦发现种子上的问题,农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种子管理站;管理站一接到投诉,立刻会同农业行政执法队在最快时间内处理。
  通过种子体制改革,我省各级种子管理机构都得到了充实加强。目前全省市、县两级绝大部分种子管理机构承担起了除种子行政处罚职能以外的所有种子管理职能。接下来各地将着手研究制订不适宜品种退出机制和缺陷种子召回制度等,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许可条件,深化对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行为的检查。
市场新型主体发展更迅猛
  过去只有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今年将注册资金规模扩大到了1000万元。总经理王晓燕告诉记者,种子体制改革给公司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公司如今在宁波各县都成立了分公司,今年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两倍多。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性种子企业,是种子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体制改革后种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仅金华市,就出现了9家以经营粮棉作物种子为主的持证企业,其中500万元以上的就有3家。据了解,我省还有不少市、县(市、区)已经或正在筹建多种形式的种子经营企业。
  省种子总站有关人员介绍,今后几年我省将大力扶持培育1-2个大中型综合性种子企业,10个左右区域性、专业性种子企业,建立遍布各县及乡镇的种子供应网点,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投资倾斜等措施,努力形成以大中型种子企业为龙头,区域性、专业性种子企业为骨干、各县及乡镇供种网点齐全的全省种子市场网络体系。
种子储备体系更完善
  今年我省遭遇前所未有的冰雪冻害,衢州市大棚西瓜和蔬菜受损2000多万株。短短几天时间里,衢州市种子管理站不仅调动西瓜及蔬菜种子200多公斤,还对每一批种子都进行样品封存和质量检测,确保救灾补播种子质量,帮助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体制改革后过渡期的种子供应潜在风险本是最让人担心的,但可喜的是,今年我省农作物良种供应不仅没有缺口,供种量还稳中有升。记者日前从省种子总站了解到,至今我省已供应夏播玉米和晚稻种子1195.78万公斤,占预计需种量的95.05%,超过去年实际供种量116.88万公斤。
  公共财政对种业的支持明显加强。针对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特点以及种子市场主体的新变化,我省将进一步完善救灾种子储备制度,由原来粮食种子储备扩大到蔬菜作物种子储备。同时,为防备市场波动带来种子特别是粮食种子供应短缺,而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的潜在因素,我省已建立省级粮食种子市场风险储备制度,并修正完善浙江省农作物种子储备管理办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