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茶业,如何在掌声中更出彩

  本报讯 (记者 孙燕勤)以率先开发名优茶而赢得先发优势的浙江,近年来又将茶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重点发展,以占全国10%左右的茶园面积,创造了25%的产值,在全国茶业中继续呈领跑之势。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浙江茶业的发展瓶颈也日益凸现。这一优势产业如何继续惠农,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关注。6月2日,副省长茅临生专门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和茶叶专家,共同把脉浙江茶产业。
  采茶工短缺怎么办?据省农业厅调查,一到采茶旺季,采茶工告急现象不断加剧,特别是余杭、新昌、嵊州、淳安、松阳、武义等重点产区因采茶工不足而造成茶叶失采比重已占春茶产量的5%以上。
  “这对名优茶生产影响很大。”省茶叶首席专家毛祖法说,目前我省茶叶产值的近90%是名优茶贡献的,5万多吨名优茶全靠人工采摘。一些地方采取了异地劳动力对接等办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采茶工短缺的问题,还要尽快突破名优茶机采瓶颈,除高档名优茶继续实行手工采摘外,确保大部分名优茶能实现机采。据透露,省里正在组织名优茶机采联合攻关,卷曲型名优茶机采技术研究目前已取得重大进展。
  加工方式怎么改进?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加剧,以及国内茶叶市场准入制度的深入实施,近年来国内外对茶叶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半数以上名茶目前仍由千家万户加工的现状,显然与之不相适应。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尽快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走集中加工、适度规模、标准化生产路子。
  可以建立名茶加工中心,由龙头企业、茶叶合作社或专业大户等牵头经营管理,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名茶产业,以尽快改变目前家庭作坊式加工的传统生产模式。毛祖法说。
  还要从源头抓起确保茶叶质量,浙大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沈伟桥认为,应加快开发生态环保型农药等,来助推茶叶的无公害生产。
  茶叶品牌怎么整合?就我省茶叶而言,品牌多达100多个,不少品牌的背后,缺少生产规模的支撑,不利于品牌做大做强。
  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认为,当务之急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重点品牌,用大品牌来开拓大市场,让更多茶农受益。
  据省工商局有关人士透露,省农业厅申报的“龙井茶”证明商标有望获准通过,同时还将积极争取“浙江绿茶”集体商标的注册。他还建议,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可尝试注册国际商标。
  茅临生最后强调,要提升浙江茶产业,必须高度重视茶叶的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并加强对浙江茶叶整体营销方式、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品种合理搭配与良种良法配套、茶叶深加工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努力突破瓶颈,实现浙江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