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农药用得少了,病虫害却照样治得很好,粮食反而增产”。随着我省“减药控害增效工程”的实施,这在浙江田野上变成了现实。
绿油油的柑桔赏心悦目,清爽的田园空气沁人心脾。在丽水市莲都区紫金办事处开潭柑桔基地,闻不到浓烈的农药味,看不到飞舞的虫蛾。桔农张大伯说,这要归功于新型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不仅省下了农药钱,还绿色环保。
村农技人员介绍,原来基地每个月农药用量大约要2瓶,施药时桔园里农药味浓,更让人头疼的是柑桔的农药残留问题。去年基地装上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后,全年施药次数仅为四五次,较常规桔园减少两三次,每亩用药量减少523.6克(农药有效成份),其中杀虫剂减少336.4克,防治费用省了67.3元,工本费节约86.4元,比未采用杀虫灯的柑桔区亩节本增效153.7元。
这个柑桔基地面积达1000亩,目前安装了45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白天储存太阳能,夜间将光的波段、频率设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引诱成虫扑灯,成虫因碰触灯内的频振式高压电网而死亡。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后,柑桔的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100%。
不仅借太阳杀虫,一些农村还用天敌治病。在丽水水南村的200亩蔬菜基地,菜农用“以螨治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等技术,来控制蔬菜病虫害。去年全省推广应用非化学防治技术358.65万亩次,不仅较好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而且保证了生态环境安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与此同时,我省农业部门还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积极培育统防统治、代防代治等新型植保合作社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了植保技术到位率,提高了防治效果,有效防控了病虫的危害,且减少农药使用量和防治成本,增加了水稻产量和农民收入。建德市寿昌镇刘家村去年300亩水稻实行了统防统治,水稻平均亩产达653公斤,比非统防区增产30%以上。种粮大户徐志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实行统防统治后,水稻平均每亩用药8.5次,用药成本为55.4元(强化栽培比常规栽培多一次农药),用药量272.8克,分别比非实施区减少1.5次、18元、46.4克,增收160多公斤粮食,三项合计增收节本300多元。
截至去年底,全省有64个县(市、区)建立各类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247家,实施统防统治服务面积44.25万亩。
据省农业厅统计,2006-2007年全省“减药控害增效工程”实施面积达487.1万亩,共减少农药使用量96.5万吨,从虫口夺粮近640万吨,农民因此增收6.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