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刚
随着各种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断增加。再过一段时间晚稻播种就要大面积开始了,农民正在积极准备,有个已近80岁的老人也在密切地关注着,“稻纵卷叶螟已好多年没有大规模集中爆发了,听说今年稻纵卷叶螟有爆发的趋势,仍有点担心。”
他叫黄尔田,湖州市农科院副研究员,是当地农业植保方面老一代的专家,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率先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不仅绿色环保,效果也好,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害虫“斗士”。
不用农药也能除害虫
1953年,黄尔田从南京农学院植保系毕业。在山东省农科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1960年他被调到了湖州市农科院,从此,他在湖州落了脚,安了家。
当时,稻纵卷叶螟是湖州市常见的水稻害虫之一,一年要发三代,特别是每年的八九月份,进入晚稻生长关键期时最为厉害,“如果不采取任何防治的办法,有可能农民大半年的辛苦会付诸东流。”黄尔田回忆说。
为了治住害虫,农民普遍管用的办法就是使用农药。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一些毒性较强的农药也被发明了出来,这些农药虽然杀虫效果很好,但对人体的影响也更大,同时毒性还会滞留在泥土里几十年。要想出一个不用农药也能杀害虫的两全其美办法,正是黄尔田和他的同事们最需要做的工作。
在实验室里,已有专家想到用赤眼蜂寄生的办法来防治稻纵卷叶螟,但还没有人在实践中推广过,黄尔田准备要试一试。
放蜂的数量必须和害虫的卵量相当,这样赤眼蜂能顺利地找到害虫卵进行寄生,从而消灭害虫。1973年,黄尔田开始抽算每亩地里害虫的数量,并从东北买来柞蚕卵培育赤眼蜂,最后分发到试验区的农民手中,果然试验区的稻田当年就不见了稻纵卷叶螟的踪迹。
这种神奇的效果很快在农民间传开了,从1973年至1979年,黄尔田总共帮助农民治住了6300多亩的稻纵卷叶螟,很多嘉兴地区的农民也纷纷赶来要黄尔田帮忙。作为应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实践推广的第一人,他因此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他用同样的原理和方法,来防治松毛虫、竹织叶野螟、桑毒蛾等害虫,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根牙签棒的神奇作用
1985年,黄尔田应邀参加了林业部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熏蒸毒签业务交流研讨会,会上有外地专家讲到用毒气除天牛的实验做得很成功,并介绍其中的经验。黄尔田认真地听着,并把内容、原理一一记录了下来。“觉得将来或许会派上用场,就做好整理,都带了回来。”回到湖州后,因为要处理其他工作,这些笔记就搁在了家里。
1989年,黄尔田退休了。退休后的他依然自觉不自觉地往农村跑,这一跑又让他发现了问题。那时农民越来越多地种植枇杷、桃等经济作物,与此同时各类天牛害虫也多了起来。“当时农民的土办法是用铁丝把天牛一个一个地从树孔里钩出来,或者直接把农药喷洒在果树上,这些办法不是费时费力,就是易造成污染,所以都不好。”
在随后的思考当中,黄尔田偶然想起了当年去太原开会时带回的笔记。重新研读之后,一种新的理念产生了:用毒气杀死天牛,同时这种毒气不溶于水,也就不会被植物吸收。
于是,他照方抓药,拿来一根牙签,在一头涂上磷化物,再在外面包上特质材料。“只要把这根药签塞入有天牛的树孔中,天牛就会来啃咬,这时里面的磷化物会释放出磷化氢气体,在不污染果树的前提下,杀死天牛。”黄尔田说。
经过多次试验后,他和农民一起制作,然后,再分发给各地农民。用这些神奇的药签,一亩果树地只需要花费1.2元就可以治住天牛而且无污染,同样面积如果换成其他农药需要三四元。目前,湖州、嘉兴8个县市的果农都在享受他的发明成果,防治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江西已在全省推广应用这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