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对资源节约型、生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一大批清洁农村能源得到开发和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减药控害增效、节水灌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畜牧养殖排泄物得到资源化利用,有效促进了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从本期起,本报特推出《农业节能减排在行动》专栏,报道我省农业节能减排所取得的成效。
给农作物施肥,并非越多越好。它就像给自己的孩子喂饭一样,得营养均衡。作物吃得有没有营养、对不对胃口,不仅关系到产品品质和产量高低,而且还涉及肥料利用率和环境质量。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不少农作物“吃好”。
在绍兴县皋埠镇,种粮大户金仕林尝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甜头。近年来,他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一直采用水稻科学施肥技术,合理搭配肥料结构,让作物吃上了“营养餐”,几乎每年水稻都获高产。去年他种植的130亩连作晚稻在台风“罗莎”过后基本没有倒伏,而周边其他农户的晚稻(相同品种)则倒伏现象比较严重,损失严重。金仕林高兴地说:“施用配方肥,晚稻健又壮,来了强台风,照样能高产。”
针对农作物种植类型多、前后茬作物施肥差异大的实际情况,我省在重点区域,选择优势农产品、有代表性的耕作制度,根据测土情况,邀请专家设计制定不同肥效试验,对主要作物制定不同的“营养套餐”,免费提供给广大农民。如兰溪市对棉花、甘蔗、马铃薯、油菜等5个作物进行肥效试验,确立主导配方;松阳县则以茶叶和早熟梨为重点,建立了5个县级水稻、茶叶、脐橙、早熟梨等千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去年全省完成田间肥效试验564个,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1809个,面积达152万亩。
鲜食玉米生产是松阳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近年来,当地农民种的玉米莫名其妙地得了一种病:叶子变黄、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条纹,老叶随叶尖和边缘枯萎,鲜食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大打折扣。松阳县农业局土肥技术人员经实地调查,得知玉米患的是典型的缺镁症状,是由长期不合理施肥造成的。于是立即帮助农民测土配方,因缺补缺、对症施肥,玉米缺镁症很快得到了改善。
如今遇到作物“生病”,许多农民会选择测土查病、对症施肥治病。在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区,有50.5%的农民了解了所种植作物最缺乏的营养元素,有50%的农民懂得了如果不科学施肥将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危害。去年全省发放施肥建议卡301.9万张,有105.4万户农户用上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闻链接】 据省农业厅统计,测土配方施肥亩均用肥为22.32公斤,较常规施肥减少3.98公斤,节本14.07元。测土配方施肥增产效果明显,水稻可亩增21.86公斤,蔬菜65.91公斤,茶叶29.11公斤,水果58.99公斤。2005-2007年,全省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69.2万亩次,增加作物产量112.6万吨,农田减少化肥投入(折纯)16.23万吨,节约肥料成本3.56亿元,实现节本增收24.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