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回首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一座工业城市在瞬间被夷为平地,数十万人被埋在废墟之下。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关怀下,经过32年的家园重建,唐山在灰烬与血泊中崛起。留在这座城市的伤口和悲情,已经慢慢愈合,轻轻抹去。度过劫难的人们,在重生和社会发展的喜悦里,感恩地享受着生活中的阳光。
飞车进京报告震情
  1976年7月27日晚8时左右,时任开滦矿务局唐山矿工会副主席的李玉林正在听取工作汇报。那一天,李玉林所在的唐山矿,共有1600多名干部工人下了井。28日凌晨3点多,酣睡中的李玉林突然被妻子打醒。外面一场空前的劫难开始了:天空闪出忽红忽白的地光,接着地声像千门炮齐发般响起,地震波将人颠起40厘米高,接着又是剧烈地晃动,房屋倒塌,之后声音逐渐减弱,陷入一片恐怖的寂静。幸好家里的大衣柜支住了房顶,他幸免于难。
  李玉林快速将3个孩子转移到大院后,穿着一条三角内裤便赤脚向矿区跑去。矿山上的建筑都倒塌了,“这么严重的地震,通讯设备都遭到破坏,没法靠电话、电报向上级反映,但必须要让党中央尽快知道”。这个想法在曾经当过8年兵的李玉林脑中坚定起来。这时,恰巧去郊外风井倒风车的救护队司机崔志亮开来一辆矿山救护车。李玉林马上拦车。
  28日凌晨4点多,李玉林一行人出发了。当赶到北京新华门时,几个警卫拦住了车。“整个唐山都震平了,我们是从唐山来向党中央报告地震灾情的。”李玉林当时急得要哭出来。
  李玉林一行人的详细汇报,为中央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上午10点左右,党中央作出决策,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28日当天,抗震救援人员火速驰援,慰问电、汇款、粮票、衣物、粮食等大批救灾物资飞向唐山……
开滦万余名矿工震后安全出井
“万余名矿工能安全出井,那真是一个奇迹。”唐山大地震的当晚,时任吕家坨矿革委会副主任的贾邦友正和1000多名矿工在井下作业。“大家不要慌,后队变前队,全都撤到大巷里去。”凌晨,大家正准备收工时,工作面突然猛烈晃动起来,顶板上的煤矸石哗哗往下脱落,井下一时煤尘弥漫。贾邦友马上意识到地震了,便迅即指挥人们撤到井下425米的大巷里。
  从大巷里到风井口要走几公里的巷道,巷道最窄处只有4米,其中还要爬总计1000多米长的两个斜巷。而风井口到地面垂直距离有70多米,直径不足一米,仅能容一个人沿梯子爬行。
  情况比想像的还要危险:断电意味着井下通风、排水设施全部停止运转,地下水将迅速上涌,各种有毒气体将不断聚集,如果撤退不及时,即使矿井不坍塌,大家也将全部葬身井下。
  贾邦友迅速在脑子里画出撤退路线图,并立即召集各单位负责人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确定出队伍撤退顺序:井上工人先撤,采煤工人其次,机关干部和党员最后撤。在贾邦友的组织下,机关干部一边维持秩序,一边用矿灯为队伍照亮,大家一个挨一个地往上攀登。井壁上的渗水不停地往下倾泻,梯子一直在摇晃。有的女同志连累带吓,怎么也抬不起腿,只好让上面的同志往上拽,下面的同志从后推……
  8时30分,贾邦友最后登上井口。后来他才知道,当天凌晨,开滦所属7个煤矿的万余名井下干部职工全部安全出井。
空中架起生命通道
  1976年,李升堂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山飞机场航行调度主任。“我家就住在机场家属院,当晚,感觉到强烈地震颠簸,我一下爬起来撒腿就向机场指挥调度大楼跑。昏暗中只见大楼已倒塌,调度指挥人员有三分之一伤亡,室内十几部电话、电台、指挥密语、资料全部被压在下面。”更糟的是,对空指挥系统全部瘫痪,机场上的通讯、雷达、导航、气象设备也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铁路中断,桥梁被毁,公路受阻,惟一的通道就是空中运输,机场就是集散地。7月30日,国务院决定,把唐山受伤的群众向全国11个省、市转运治疗。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运,南来北往的飞机像群燕般在空中盘旋,地面上起降的飞机上下穿梭。据李老描述:一架上海运送药品的三叉戟飞机刚刚落地,马上指挥另一架装满伤员的大型机由北向南起飞;这架飞机刚一离地即指挥另一架刚卸完救灾物资的小型机从跑道中间进入向北起飞;一架飞机刚离地转入正常上升速度,马上指挥其以30度小坡度左转出航,以避开另一架大型机由北向南下滑冲突……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李升堂带领他的战友们凭借最简单的通讯工具,用耳听、眼看、头脑分析的办法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飞行指挥奇迹,运出伤员两万多人,运进救灾物资数千吨,在抗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自《工人日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