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林业

湿地干了鸟儿少了

谁为湿地保护埋单?

  通讯员 周华诚
  太公山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衢州市最大的鹭鸟栖息地。然而,从2002年以来,在此栖息繁殖的鹭鸟却越来越少,其数量降至高峰时的1/6。鸟类科普专家说,鹭鸟栖息地附近的湿地被日渐压缩,鹭鸟的生存成了难题。
  10年前,太公山附近上千亩水田,成了鹭鸟的乐园。近年来,农民把水田转租给企业种植花卉苗木,眼前的经济效益明显要比种水稻、留做湿地来得高。“这可不能怪农民见钱忘鸟。”
  为了给鹭鸟腾出更多生存空间,当地政府和村民颇伤脑筋。湿地保护,这个曾经冷僻的词在村民口中渐渐被提及,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仍然摆在大家面前:谁来为湿地保护埋单?
白鹭一年比一年减少
  每去一次太公山,朱与道就要叹息一次。这位老人是常山县同弓乡伏江村村民的熟客,20多年来他总是骑着一辆旧摩托车,一次又一次来到太公山观察白鹭的生存。
  74岁的老朱是“白鹭专家”,常山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他不无忧虑地告诉笔者:“今年的白鹭比去年更少了。”
  事实上,从2002年以来,在太公山保护区栖息繁殖的鹭鸟数量一年比一年减少,从高峰时的6000多只锐减至目前的1000余只。“这些数字是翔实的。”老朱说,最近10年,浙江省林学院学生每年夏天都要来太公山考察,这些学生和老朱一起,一个鸟窝一个鸟窝地数下来,对鹭鸟生存有着清晰的记录。
  这些鹭鸟大约在1983年迁入,太公山林深树密,周边田野广袤沟壕纵横,给它们提供了一个安适的家园。此后它们在此繁衍生息,家族越来越庞大,有大白鹭、小白鹭、夜鹭、池鹭、牛背鹭等许多品种。最繁盛的时期,用当地村民的话说,“整座太公山一眼望去全是白的”,一群群白鹭翩翩起舞,就像世外桃源。
  1998年到2000年,太公山每对鹭鸟平均生产4至6只卵,到了2007年,每对生产2至3只卵。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老朱认为是越来越紧迫的“吃饭”问题,促使白鹭开始“计划生育”。
湿地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老朱说,白鹭是一种涉禽,以小鱼、泥鳅、小黄鳝之类的水生动物为食。以前太公山附近沟壕纵横,农民多种植水稻、莲藕,湿地众多,附近村民们还有意识地在池塘中放养些小鱼、小虾、泥鳅等生物,鹭鸟根本不用为“吃饭”问题而担心。
  近5年来,因水稻、莲藕等经济效益不好,方圆数十里的村民种水稻的越来越少,改种了西瓜和蔬菜,水田成了旱地。不少农民还把水田转租给企业种植花卉苗木。
  伏江村专职护鸟员陈水木告诉笔者,现在太公山周边的水田基本上已变成了旱地,光是种植桂花树的基地就达600亩,其他大部分水田也改成了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
  失去了觅食的好地方,鹭鸟不得不自行缩减群体的规模。老朱说,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太公山白鹭保护区将不再有白鹭可看。
  生态是同弓乡的一张金名片。2004年,同弓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白鹭功不可没。近年来,当地政府把生态建设摆在发展的首位,有意识地对太公山白鹭保护做了大量工作。
  2007年,当地还举办首届白鹭文化节,在白鹭论坛上,各界人士商讨如何进一步保护白鹭的问题。为了给白鹭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他们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增加阔叶林面积,给白鹭提供栖息场所;二是增加湿地面积,解决白鹭的“吃饭”问题。
  既然要增加湿地面积,为什么还要发展花卉基地?这个问题,老朱向村里提出过意见。但是村民的想法很现实:“爱鸟不捕鸟,我们都能做到;要把水田撂荒养白鹭,白鹭是有饭吃了,我们没法吃饭了!”
  “乡里也心有余力不足。”同弓乡政府干部告诉笔者,他们也向上级部门多次申请要求对保护区加大投入,用以扩大湿地面积,改善鹭鸟生存环境,把鸟儿留下来。不过现实困难仍然很大。
保护专项规划正在启动
  湿地保护,这个曾经冷僻的词在伏江村村民口中渐渐被提及。事实上,湿地保护在全省范围内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于湿地,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定义来自世界湿地公约局的界定:不论天然人工,永久还是暂时,静止或流动的水域水体,在河流、湖泊、入海口,包括沿海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都是湿地。
  衢州市林业局林政处处长廖清荣告诉笔者,湿地保护对生态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湿地对环境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森林。森林能产生负离子、固碳,但生物多样性远远低于湿地,对有害物质的降解度远远低于湿地。”廖清荣说,湿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物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降解污染、调节气候、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目前,湿地保护工作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去年12月26日,省发改委、省林业厅联合出台《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2006-2020)》。该项规划是列入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的主要专项规划。
  廖清荣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一份报告,这是为了启动实施衢州市湿地规划项目,市林业局与市发改委联合向市政府报送的材料。另外,衢州市已将湿地保护工作列入林业考核内容,各县正在建立湿地保护管理信息员。
  湿地规划项目启动后,将对全市2公顷以上的湿地进行全面调查、规划,并且一定程度地开发旅游。
  事实上,我省其他地市已开始实施湿地规划。杭州的西溪湿地在全国已颇有名气,是“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也在西溪动手建设。宁波、丽水等地的湿地保护工作也在迅速开展。
  对于目前太公山白鹭保护区面临的困境,该市林业部门有关人员表示,加大湿地保护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出路提高湿地经济效益
  同弓乡伏江村的许多村民都期待着有一天,他们贡献出自己的土地为白鹭营造家园,而他们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经济回报。这在杭州西溪湿地已成为现实。从2003年开始建设的西溪湿地公园,探索了一条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新途径。目前,它已成为杭州向外界宣传旅游城市的新名片。
  “湿地的保护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一样的,群众以后也可以从中拿到生态补助金。”廖清荣对此持肯定的看法。在《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2006-2020)》中提到,“湿地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允许利用湿地的特殊功能,采用各种经营及产销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结合开发合理的生态休闲和旅游。在实现湿地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增加经济效益,改善当地居民生活。”
  显然,湿地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具备了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
  在太公山附近,有一个500亩的胡柚生态场,是省级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附近还有两三个山塘小水库,也为农民开办农家乐、渔家乐提供了条件。这几年,每到春夏季节,专程前往太公山观赏鹭鸟、旅游休闲的游客不少。“我们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在太公山保护区周边地区建立湿地保护区,充分发挥‘全国环境优美乡’的品牌效应,打好生态这张牌。”同弓乡党委书记曾有仙说。
  同弓乡伏江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对太公山白鹭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看到现在白鹭越来越少的状况,他也急在心头。“我们呼吁国家能给我们加大投入,一方面把太公山周边现有的湿地保护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把村民的田地以合理的价格转租下来,用来扩大湿地面积。这样才能留住白鹭,留
  住这一幅山水和谐的
  美丽风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