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省农业厅厅长到上虞新三联村蹲点,村民们说:

这位厅长很实在很实干

  本报记者 袁 卫
  4月20日,上虞市章镇镇新三联村来了一位外地人,穿着一双雨靴,撑着一把雨伞。在雨雾纷飞的田间地头,他拉着种植户的手问生产、聊家常;在困难户阴暗的房子里,他用温暖的话语,舒缓了村民们紧锁的眉头;在村茶叶合作社狭小的会议室里,他用干练的作风和效率,帮村民们解决了一桩桩难事……
  几天后,村民们传开了:原来他就是来我们村蹲点调研的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要呆上一个星期呢!这位厅长很实在、很实干。
“这位厅长有点‘土’”
  4月21日上午,天下着大雨,新三联村村民李财云却早早来到早稻秧田里忙碌开了。忽然,一辆面包车停在路边,车上下来一个中年人,拉着他的手,用和上虞土话相通的萧山话和他亲切地唠起了家常:你种了多少田?去年每亩收益多少?家里有几口人?负担大不大?除了种田还有其他收入吗?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问题?“若不是我们村支书告诉我他就是厅长,我还真不敢相信,厅长哪有这么土的啊!”事后,李财云回忆说,当得知他种了140亩水稻后,厅长马上向他讲起了今年的种粮政策,当听到沟渠设施不完善、稻田灌溉不方便的时候,厅长马上掏出纸笔记了下来,“这位厅长真的很认真、很实在。”
  在该村的千亩高效生态茶叶特色生产基地了解情况时,孙景淼冒雨在茶园里实地走了一圈,边走边问边记录,详细了解了哪里需要进行茶园改造,哪里可以安装喷灌设施,茶叶在哪几方面的发展比较薄弱等;在赵苗根、方仁千等困难户家中走访时,孙景淼总是热情地拉着村民的手问长问短,还会揭开锅盖、打开橱柜,看看村民们吃得怎样;在村民家里吃饭时,他请主人坐上座……“厅长问了我家的收入情况,他说要是我们把茶叶再搞好点,收入就可以增加一倍。”赵苗根开心地说,“厅长还说了,以后有机会还会来我家看看!”

一笔精细的种田收益账
  为详细了解新三联村生产、生活情况和遇到的难题,孙景淼除了实地走访,还邀请村里的粮食、茶叶、水果种植、养殖大户和合作社代表、老党员代表座谈。“我到村里来,主要是来听问题的,大家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我们看看有没有地方可给你们提供点服务。”孙景淼一句实实在在的开场白,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赵寿荣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老实巴交的他向厅长反映,农资涨价太快了,种田成本越来越高。孙景淼一听就来了兴致:“都说种粮成本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算一算,它到底有多高?”他要求把每亩水稻从承包、购种、浸种、耕田、施肥、喷药、收割直至运输所有环节所需的费用,都算得清清楚楚,这下把老赵给难住了:平时他只按照农时施肥喷药,哪有这么细地算过账啊,不得不求助其他村民,会议室更加热闹了。算完早稻账,再算晚稻生产成本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容易回答了厅长的问题。统计结果出来了,不算人工费,早稻、晚稻的每亩生产成本分别高达458元和637元,而每亩收益不过704元和819元。孙景淼说:“看来种粮效益是低了,回去后我们应该向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议一下,一是粮食收购价有待提高,二是政策补助力度还应该再加大一点。”
  听说厅长专门在听大家议困难,不少村民都从家里赶来了,只能容纳10多人的会议室里涌进了30多人。大家踊跃发言,有的反映茶叶品种太老、产量不高,但茶园改造缺乏资金和技术;有的说很想把合作社做大做强,但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有的说稻田离水库太远,到了田头水就差不多漏光了;有的说村里的自来水管道老化了,出来的水流很小很脏……所有这些,孙景淼都一一认真地记了下来。第二天,他就联系厅里粮食、茶叶、水果方面的专家,给村民们上了一堂合作社发展和茶叶生产的专题讲座,同时向村民们送上了1000公斤复合肥、100多包良种和1000多份种养业科技资料,接受了村民们的现场咨询。
(下转第2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