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茹
短短十几年间,铁皮石斛已从无人问津的“野草”,成为家喻户晓的高档滋补中药材,成为我省继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延胡索、温郁金等“浙八味”之后的新一味。
作为在全国率先开发铁皮石斛保健食品、药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省份,浙江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铁皮石斛产业群。1997年,浙江森宇控股集团董事长俞巧仙投资铁皮石斛产业,历经磨难,如今企业的铁皮石斛基地已达1000多亩,并担纲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重任。浙江天皇药业公司的立钻牌铁皮石斛一直是消费者心中的金字招牌,目前该公司的3000亩栽培面积已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有关部门介绍,目前全国以铁皮石斛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30家,产品40多种,我省均占了近五分之四。2007年,全省铁皮石斛类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年销售规模近4亿元,拉动相关产业产值10几亿元。
据了解,我省铁皮石斛产业快速发展,但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每到中秋、春节等销售旺季,市场会出现季节性断货现象。同时,各地缺乏统一的种植和采购质量标准,部分企业原料进货把关不严。专业人士认为,以植物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品和保健食品,其质量不仅取决于生产质量的控制,也取决于原料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首席专家周荣汉表示,铁皮石斛自古是台州、温州的道地药材,虽然目前基本采用人工栽培形式,但仍离不开适宜铁皮石斛生长的独特局部气候。
为规范铁皮石斛产业健康发展,打响浙江铁皮石斛品牌,我省首先制定了《无公害铁皮石斛》地方标准,又率先在全国发布关于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省种植基地面积达8000亩以上,产品销售产值达7亿元,并培育销售产值1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3-4家。这意味着今后3年浙江每年至少要增加1亿元的铁皮石斛产值,原料的种植和生产也将进一步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走进农村看“两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