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人民币汇率“破七”带来影响

浙江农产品出口企业沉着应对

  本报讯 (记者 袁卫 实习生 俞清)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升值“破七”,达到6.992比1。这给我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各大农产品出口企业沉着应对,力求降低损失。
  我省是农产品出口大省。据省农业厅统计,2007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为72.29亿美元,占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5.63%,相当于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0.82%。
  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茶叶出口企业,年加工出口绿茶2.6万吨,销售额3.61亿元,已连续6年名列全国茶叶加工行业出口量第一。记者联系上董事长尹晓民时,他正在韩国考察市场,说起人民币“破七”,尹晓民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持续升值,让农产品出口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说,以2005年7月汇改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比价8.2比1计算,同样卖出1美元的茶叶,现在要少赚近1.3元人民币。按去年该公司出口额260多万美元计算,今年因此就将减少300多万元收入;与此同时,茶叶加工中原料、人工、运输等成本不断上涨。“这对缺乏定价主动权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而言,是很大的压力。”目前,华发公司正在积极扩大国内市场,并适时调整出口方向,多接欧洲及伊朗、俄罗斯等非美元结算区的业务。企业还从自身做起,采取车间考核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已接下的用美元结算的业务,则实行远期结汇,按照合同预定的汇率结算。据了解,目前该企业已有80%左右的业务使用远期结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损失。
  浙江江山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蜂产品,一直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好的声誉,公司年外贸销售额在1110万美元左右,自营出口800多万美元。面对人民币“破七”,公司经理郑浩亮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的业务有90%左右通过美元结算,去年因为没有预计人民币汇率下降会如此之快,光汇差就损失了60多万元。今年,公司出口贸易尽量转用欧元、日元等结算,并与对方达成协议,实行远期结汇,以确保利润。
  省农业厅外经办有关负责人认为,人民币汇率“破七”对我省农产品出口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许多大型出口企业通过采取控制生产成本、贸易远期结汇、采用非美元结汇等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省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对策,指导农产品出口企业沉着应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