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爱鸟护鸟 从我做起

——访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鸟类生态学博士陈水华

  本报记者 曹丽娟 见习记者 程益新
  今年4月10-16日是我省第27个爱鸟周。不少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鸟类,在我省大概有多少种类?它们在人类生活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为寻求答案,值此爱鸟周之际,记者专访了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会长、鸟类生态学博士陈水华。
这些地方珍稀鸟类多
  据陈水华介绍,随着观鸟活动在各地的兴起以及鸟类调查活动的加强,近年来,我省鸟类新记录不断被刷新,如黑嘴端凤头燕鸥、林雕等珍稀品种就是最近几年被发现、记录的,其物种数已达到了480种,比10年前增加了1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72种,省重点保护鸟类有48种。但许多种类的鸟因数量稀少,分布狭窄,在我省已难得一见。
  陈水华说,浙江的鸟类分布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从时间分布看,因我省位于候鸟南北迁徒路线的东线中部,辽阔的滩涂湿地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每年吸引着大批候鸟前来越冬和停息。据调查统计,在全省鸟类中,有70%为候鸟,其中一半又为冬候鸟,其余为旅鸟和夏候鸟。
  从空间分布看,我省夏季的东部沿海鸟屿有很多繁殖海鸟;春秋季的东部沿海滩涂有大量迁徙水鸟;沿海湿地则是黑嘴鸥、黑脸琵鹭等世界性珍稀濒危鸟类和雁鸭类、鹬行鸟类等国际性候鸟的主要越冬地或迁徙停息地;其余珍稀鸟类大都集中在浙西南山区。
一只猫头鹰可养活3个人
  据鸟类专家研究,一只家燕每天平均能吃90只蝗虫,一只灰喜鹊一年能吃掉松毛虫1.5万条,如果有一对灰喜鹊栖息在松林中,可以保护10亩松林不发生虫害。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消灭千只以上的田鼠,保护近1吨粮食,可养活3个人。
  陈水华说,一半鸟类喜欢吃害虫,比如啄木鸟、布谷鸟、燕子等。说到鸟的作用,陈水华给记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上世纪50年代有一场消灭麻雀的运动,当时人们认为麻雀跟人抢粮食,每天几万只地将其消灭。结果当年很多地方爆发病虫害,城市行道树的树叶几乎被虫子吃光。后来中国鸟类学的奠基人郑作新院士解剖麻雀后发现,麻雀只是在某个阶段吃粮食,更多的时候也在吃害虫。”
  因鸟类的新陈代谢比人快,对环境污染比人敏感,所以,陈水华说,鸟类是衡量环境质量好坏的一项指标。一个地方鸟类种类多或者珍稀鸟类多,就说明这里的环境好。同时,很多鸟类是植物花粉及种子的传播者。尤其在热带地区更为显著。它们穿飞于花丛之间,在啄吸花蜜时传播花粉。以植物种子为食的鸟类,对许多树种的扩散作出了贡献。另外,鸟类还可以为人类的科技发展提供启发,如制造飞机、鹰眼识别系统和导航仪等的灵感都源自鸟类,这就是鸟类仿生学。
  当然,鸟类带给人类最直观的好处是:它们凭借矫健轻盈的体态,鲜艳绚丽的羽毛,婉转悦耳的鸣声,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情趣。我们来到西湖边,喜欢的就是鸟语花香,鸟给自然界带来了勃勃生机。
保护鸟类从小事做起
  那么,普通百姓该如何保护鸟类呢?陈水华说,首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不去吃鸟。现在老百姓保护鸟类意识还不是很强,有的人虽然自己不去捕鸟,但还是比较崇尚吃炸麻雀、野鸟蛋、野鸽子等野味。捕鸟人因有利可图,便为大规模地捕捉鸟类。其次,我们不要去买鸟。一些人看见市场上有人在卖野生动物,会出于怜悯将其买下,然后放生。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好的。捕捉人一旦发现有人买,就会再去捕,形成恶性循环。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及时向林业公安或者110举报,严惩犯罪行为。
  春天来了,春天是鸟类的繁殖季节,我们常常发现学飞的小鸟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个时候,也希望大家不要围观,更不要将小鸟带回家去养。一方面,多数人会把小鸟养死,另一方面,鸟妈妈就在附近,她知道怎么照顾自己的宝宝。
  此外,保护鸟类,我们应从日常小事做起,否则也会间接地影响鸟类的生存环境。比如乱倒垃圾,会使鸟类失去栖息地;到海岛或者树上拣鸟蛋,致使鸟类绝后;在农作物上过多施用农药,鸟类吃后或立即毒死,或因毒性积累,繁殖率越来越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