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B12版)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92.0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长0.7天。株高204.8厘米,穗位高87.6厘米;果穗圆筒型,穗长20.9厘米,穗粗4.8厘米,穗行数14.3行,行粒数36.0粒,鲜籽千粒重308.6克,单穗重272.8克。籽粒白色,排列整齐,直链淀粉含量3.1%,皮较薄,风味佳,果穗籽粒中3/4糯质型,1/4甜质型。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茎腐病,高感玉米螟。
栽培技术要点:该组合植株较高,应适当控制种植密度,每亩3000~3200株为宜,注意后期控制肥水,适期收获。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
NO:26
台湾75
作物类别:春大豆
认定编号:浙品认字第271号
产量表现:鲜荚一般亩产500-650公斤。
特征特性:该品种系晚熟菜用春大豆品种。播种至采收80-90天。株高60-65厘米,株型紧凑、圆叶、属有限生长,主茎节数15-16节,顶芽分化为花序,平均分枝3-5个,白花、荚果白毛、豆粒绿色。该品种表现早熟大粒、宽荚、糯性、甜味、成熟一致等特点。
栽培技术要点:植株需肥量大,要施足基肥,即每亩施复合肥25-30Kg,开花结荚后,籽粒壮大时追施尿素10公斤/亩。注意病毒病的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种植。
NO:27
引豆9701
作物类别:春大豆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341号
产量表现:多年多点大区对比试验,一般鲜荚平均亩产620公斤,与矮脚毛豆相仿。
特征特性:该品种系早熟菜用春大豆品种。播种至采收73天左右。株高30~35厘米,株形较紧凑,单株有效分枝1.9个,有效荚数17.5荚,单株粒数33.2粒。鲜荚深绿色,白毛、豆荚宽1.3厘米,长4.9厘米,荚大粒大,鲜荚壳较薄,二、三粒荚多,出籽率高,百荚鲜重220-230克。豆荚蒸煮酥糯、微甜,风味好。抗病性较强,较耐低温。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增加密度,配合施用氮磷钾,早施苗肥,重施花荚肥。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早熟鲜食大豆栽培。
NO:28
衢鲜1号
作物类别:秋大豆
审定编号:浙审豆2004002
产量表现:2003年浙江省秋季菜用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荚658.2公斤,比对照六月半增产27.8%。一般鲜荚亩产7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系菜用秋大豆品种。播种至采摘生育期80天左右,有限结荚习性,株高43.2厘米,主茎较粗壮,主茎节间数11.8个,有效分枝1.5个,白花,灰毛,单株结荚22.2个,荚以二粒荚为主,荚宽粒大,百荚鲜重283.8克,百粒鲜重74.3克。鲜荚翠绿,商品性好,食味糯甜,略带香味,口感好。鲜豆淀粉含量2.21%,可溶性总糖含量1.42%。
栽培技术要点:夏季种植适宜播期为6月20日至7月上旬,亩植密度1万株左右;秋季种植适宜播期为7月10日——7月25日,亩植密度1.2万株左右。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菜用秋大豆种植。
NO:29
浙秋豆2号
作物类别:秋大豆
审定编号:浙审豆2003001
产量表现:2000-2001年浙江省秋大豆区试中平均亩产126.9公斤,比对照“丽秋1号”增产21.0%。2002年省秋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2.2公斤,比对照增产36.3%。
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95.7天。有限结荚习性,株高49.4厘米,主茎节间数13.3个,分枝数2.7个,叶片卵圆型、偏小、叶色较浅,开紫花。单株有效荚数33.3个,荚熟色灰褐色,以二粒荚为主。籽粒椭圆形、黄皮、褐脐,百粒重27.9克。省区试品质测定,蛋白质、脂肪含量中等。
栽培技术要点:宜在7月15-30日播种,留苗密度1.2-1.5万株/亩为宜,注意防止倒伏。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本省肥力中等的地块作秋大豆种植。
NO:30
浙双72
作物类别:油菜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220号
产量表现:浙江省油菜区试平均亩产137.3公斤,比对照“九二-58系”增产21.95%。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3.4公斤,比对照“九二-58系”增产12.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品种。熟期适中,全生育期220-224天。株高160-170厘米,有效分枝位20-30厘米,一次分枝数8-9个,单株角果数400个左右,每角粒数20-22粒,千粒重4.0克左右。品质优,芥酸含量0.67%,硫苷含量22.73umol/g,含油量43.52%。耐湿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施肥量比一般油菜品种适当多些,重施基、苗肥,适施薹花肥,增施磷钾肥,勿忘施硼肥。年前防冻,年后防渍害。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种植。
NO:31
沪油15
作物类别:油菜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362号
产量表现:浙江省油菜区试平均亩产138.55公斤,比对照“九二-58系”增产16.16%,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11.1公斤,比“九二-58系”增产15.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24.6天,比对照“九二-58系”长1天。株高164.6厘米,最低分枝位45.2厘米,一次分枝7.6个,二次分枝5.1个,单株角果数382.3个,每角实粒数21.2粒,千粒重3.95克。品质优,芥酸含量1.8%,硫甙含量10.1?mol/g,含油量43.4%。菌核病和病毒病抗性弱于对照九二-58系。耐湿性略差。
栽培技术要点:沪油15前期生长量较小,必须通过肥水调运促冬壮早发。春前和春后用肥比75%:25%。由于耐湿能力较差,移栽后需及时清理沟渠,减少湿害。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种植。
NO:32
浙双6号
作物类别:油菜
审定编号:浙审油2003001产量表现:浙江省油菜区试平均亩产138.7公斤,比对照“九二58系”增产16.1%,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23.5公斤,比对照“九二-58系”增产12.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20天,与九二-58系相仿。株高16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10个,单株角果数400个左右,每角实粒数20-22粒,千粒重4.3克。菌核病和病毒病抗性与九二-58系相仿,耐寒、耐湿、抗倒性强。品质优,芥酸含量0.3%,硫苷含量26.55umol/g,含油量42.75%。
栽培技术要点:1、合理密植:移栽油菜一般每亩密度7000-8000株;直播油菜每亩留苗1.5-2.0万株,早播稀些,迟播密些。2、科学用肥:要求施肥量比一般品种适当多些,重施基、苗肥,适施薹花肥,增施磷钾肥,勿忘施硼肥。3、冶虫防病:苗期和初花期做好蚜虫的防冶,初花期做好菌核病的防冶。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种植。
NO:33
早佳
作物类别:西瓜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325号
产量表现:一般亩产可达3000公斤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杂交一代早熟西瓜,植株生长稳健,座果性好,开花至成熟28天左右。果实圆形,单果重5-8公斤。瓜果绿色底覆盖有青黑色条斑,皮厚0.8-1厘米,不耐贮运。果肉粉红色,肉质松脆多汁,中心糖度12%,边缘9%左右,品质佳。耐低温弱光照。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采用大棚等保护地设施栽培,加强肥水管理,早春播种可多茬收获;不耐连作,应轮作或嫁接栽培;大棚亩栽约300株,小棚亩栽约500株,采用三蔓整枝,注意病虫害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保护地早熟栽培。
NO:34
浙蜜3号
作物类别:西瓜
认定编号:浙品认字第217号
产量表现:一般亩产2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杂交一代新品种,生长稳健,座果能力强,果实高园或园形,果皮深绿色,隐显深色条纹,一般单瓜重5-6公斤,皮厚1.2厘米,果肉红色,肉细脆嫩,多汁,风味好,中心糖度11%左右,边糖8%左右,梯度小,品质优,开花至果实成熟约需35天左右,采收期较宽。
栽培技术要点:不耐连作,应轮作或嫁接栽培;亩植600株左右,果实膨大期要加强肥水管理。适宜种植范围:适宜我省作露地中晚熟栽培。
NO:35
拿比特
作物类别:西瓜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307号
产量表现:一般亩产可达2000公斤。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小型杂交一代西瓜。果实椭圆形,果形稳定,单果重约2公斤。果皮薄,瓜皮为花皮。红瓤,肉质脆嫩,中心糖度12%以上,梯度小。早春栽培座果容易,连续结果性好,不抗蔓割病。
栽培技术要点:不耐连作,应轮作或嫁接栽培,需用大棚等保护地栽培;注意不宜过多施肥,特别是氮肥,亩栽500株左右,适时采收。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春季早熟和秋季小型西瓜保护地栽培。
NO:36
早春红玉
作物类别:西瓜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340号
产量表现:一般亩产可达2500公斤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小型早熟杂交一代西瓜。植株生长稳健,常温下开花至成熟约25天。瓜形椭圆,单瓜重1.3-2.5公斤。瓜皮绿色间有墨绿色条纹,商品性好,瓜皮薄,果皮厚0.3厘米左右。瓤桃红色,肉质鲜嫩爽口,中心糖度12%左右,边缘糖度8-9%,口感佳。较抗病。遇较长时间的低温、多雨,开花至成熟时期延长,瓜形会偏圆偏小。
栽培技术要点:需用大棚等保护地设施栽培;不耐连作,应轮作或嫁接栽培;注意肥水管理,防裂果。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保护地栽培。
NO:37
扬麦158
作物类别:小麦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181号
产量表现:该品种在1990年-1992年两年省小麦区试,平均亩产216公斤,比对照“浙麦2号”平均增产4.3%。
特征特性:平均全生育期174.34天,与“扬麦5号”相仿,属早中熟类型。为春性红粒小麦,株型紧凑,穗长方型,长芒、白壳,分蘖力中等,穗大粒重,增产潜力大,品质优于“扬麦5号”,赤霉病抗性为中感至中抗,强于浙麦2号。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亩用种量9-10公斤;做好赤霉病和黄花叶病的综合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在全省麦区种植。
NO:38
温麦10号
作物类别:小麦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160号
产量表现:该品种在1990-1992年两年省区试中,平均亩产234公斤,比对照“浙麦2号”增产12.5%。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74天左右,比浙麦2号早3天左右。赤霉病抗性优于“浙麦2号”,感白粉病。粗蛋白(干基)含量为12.4%,全麦粉面筋含量21.6%,品质优于“浙麦1号”。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浙北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浙南11月上旬-中旬播种,散播每亩用种量7-9公斤,条播每亩6-7公斤;及时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麦区种植。
NO:39
扬麦12
作物类别:小麦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1003
产量表现:1997和1998年度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区试,平均亩产297.4公斤,较对照“扬麦158”平均增产4.1%。
特征特性:熟期与“扬麦158”相当。株高92cm左右,分蘖力强,亩有效穗30-34万,长芒,白壳,红粒,每穗36粒左右,千粒重40克,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纹枯病轻,耐寒性好于“扬麦158”,耐肥、抗倒性一般,耐高温逼熟。品质上属优质中筋小麦。适宜作为蒸煮类专用小麦生产。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在10月25日至11月15日播种,亩基本苗15万左右。
适宜种植范围:在我省麦区可作为扬麦158替代品种种植,梭条花叶病毒病重发田块不宜种植。
NO:40
慈抗杂3号
作物类别:棉花
审定编号:浙审棉2005001
产量表现:该品种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省棉花区试中,平均亩产皮棉分别为108.8公斤和104.6公斤,分别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9.5%和8.7%,增产均达显著水平,两年平均亩产皮棉106.7公斤,比对照增产9.1%,200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03.6公斤,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24.2%。
特征特性:系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种,全生育期123.7天,与对照相仿;单株有效铃16.5个,单铃重5.35克,衣分42.2%,籽指9.85克,僵瓣率7.4%。据华中农大和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抗虫性鉴定,高抗红铃虫,较抗棉铃虫,抗病性据浙江省农科院萧山棉麻所鉴定,感枯萎病。纤维品质据1999-2000年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两年平均2.5%纤维跨长28.8毫米,整齐度 47.4%,比强度22.6cN/tex,麦克隆值4.4,气纱品质符合纺织工艺要求。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营养钵育苗于4月5-10日播种。露地直播的于4月20日左右播种适宜。2、适当放宽行距,降低密度。亩株数2000-2500株。3、适当增施磷钾肥,见花重施花铃肥,氮、磷、钾肥总用量增加20%左右。在花铃期遇干旱应及时抗旱补充水分。4、适时轻度化控。5、提倡剪除棉株底部果支或摘早铃。6、第3、4代棉铃虫高峰期,当残虫量达到防治标准时,应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浙江棉区枯萎病轻发地区种植。
NO:41
中薯3号
作物类别:马铃薯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5005
产量表现:该品种在1996~1997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01公斤,比对照郑薯4号增产39.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96公斤,比对照东农303增产27.8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早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日数67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50厘米左右,单株主茎数3个左右,茎绿色,叶绿色,茸毛少,叶缘波状。花序总梗绿色,花冠白色,雄蕊橙黄色,柱头3裂,天然结实。块茎椭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单株结薯5.6个,商品薯率80%~90%。幼苗生长势强,枝叶繁茂,匍匐茎短,日照长度反应不敏感,块茎休眠期60天左右,耐贮藏。田间表现抗花叶病毒病,不抗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19.1%,粗淀粉含量12.7%,还原糖含量0.29%,粗蛋白含量2.06%,维生素C含量21.1毫克/100克鲜薯,蒸食品质优。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土质疏松、灌排方便地块,忌连作且不能与其他茄科作物轮作。2、播前催芽,施足基肥,加强前期管理,少施追肥,及时培土中耕,促使早发棵早结薯,结薯期和薯块膨大期及时灌溉,后期防茎叶徒长,收获前一周停止灌水。3、二季作地区春季1月至3月中下旬播种,播前催芽,地膜覆盖可适当提前播种;秋季8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整薯播种,播前用5ppm赤霉素水溶液浸泡5~10分钟后用湿润沙土覆盖催芽,防止烂薯,10月下旬至12月初收获。4、亩密度4500~5000株;留种田亩密度6000~6500株。5、二季作地区留种,春季适当早收、秋季适当晚播,注意及时喷药防蚜,并严格淘汰病、杂、劣株。晚疫病多发区要加强防治工作。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马铃薯种植地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