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春耕备耕特刊·主导品种

  (上接第B9版)
适宜在浙中地区作单、双季稻种植。
NO:12
嘉优2号
  作物名称:杂交粳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10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
  作物名称:杂交粳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10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43.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9.7%。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2.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3%。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密穗型中熟偏早杂交晚粳稻,全生育期145.6天,比对照“秀水63”短2.2天。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落粒性中等,较耐肥抗倒,亩有效穗15.0万,株高111.4厘米,穗长17.7厘米,每穗总粒数183.4粒,实粒数163.4粒,结实率89.1%,千粒重25.6克。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1、大田亩用种量1公斤,秧龄30天左右。2、亩插1.5-1.7万丛,每丛2~3本,保证亩落田苗3~5万。3、施足有机肥,一生总肥量折纯N12-14公斤,并配施磷钾肥,施肥方法做到重前控后,减少后期氮肥用量。4、中后期干湿交替,成熟期切忌断水过早。5、加强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的防治,尤其要加强秧田和本田前期治虫防病工作。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NO:13
甬优6号
  作物类别:籼粳杂交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5020
  产量表现:2002-2003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为583.4公斤和543.2公斤,分别比对照“秀水63”和“甬优3号”增产11.4%和6.6%;2004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9公斤,比对照“秀水63”和“甬优3号”分别增产1.7%和5.1%。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156.2天,比对照“秀水63”长4.7天。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挺直,穗大粒多,亩有效穗13.4万,株高134.7厘米,每穗实粒数210.1粒,结实率72.9%,千粒重24.7克。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感稻褐虱。米质较优。
  栽培技术要点:1、作单季栽培5月25日至5月30日播种,秧田用种量7公斤/亩。2、秧龄22-25天,密度8×8寸,每丛2本。3、亩施纯氮13.5-17公斤,基肥:蘖肥:穗肥比例4:4:2,氮:磷:钾比例1:0.5:1,穗肥于剑叶露尖时施入。4、移栽后15天内分二次排水实田,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幼穗分化后复水,抽穗后薄水勤灌,切忌后期断水过早。5、注意螟虫、稻飞虱、恶苗病、纹枯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浙江中南部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NO:14
甬优9号
  作物名称:籼粳杂交晚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11
  产量表现:2004-2005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96.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6.2%。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3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8.5%。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熟偏迟单季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155.5天,比对照秀水63长5.1天。株型集散适中,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易落粒,结实率中等,千粒重较高,成熟期清秀,抗倒性好,亩有效穗17.0万,株高121.3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95.4粒,实粒数151.2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6.4克。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1、5月25~30日播种,秧田亩用种量6公斤。一叶一心期亩喷200PPm多效唑,一般秧龄20-25天移栽。移栽密度8×8寸,每穴插2本。2、亩施纯N13-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1,基:蘖:穗肥比例氮肥为4:4:2,钾肥为2:4:4,磷肥主要作基肥施用。蘖肥在栽后14天分二次施完,穗肥在剑叶全展期施入。3、采用好气灌溉法,栽后7天及14天各放干田水实田一次,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分次轻搁,孕穗至抽穗期薄水养胎,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活水到老。4、严防螟虫、飞虱、稻瘟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稻曲病,尤其需抓好分蘖前期的稻飞虱防治工作。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作单季晚稻种植。
NO:15
中浙优1号
  作物类别: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400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11.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2003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迟熟中籼,全生育期136.8天,比对照“汕优63”长5.5天。株型紧凑,叶色深绿,剑叶挺直,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亩有效穗16.55万,株高118厘米,每穗实粒数136.4粒,结实率91%,千粒重27.1克。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米饭口感软。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15-20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7.5公斤,秧龄25-30天。2、一般行株距8×6寸,亩插1.3万丛左右,每亩落田苗6-8万,亩有效穗达到15万左右。3、中等肥力水平田块,每亩纯氮用量7-8.4公斤,增施磷钾肥,后期应控制氮肥用量。4、干湿交替,注意提早烤搁田,防止倒伏。5、适时防治纹枯病和螟虫等。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NO:16
两优培九
  作物类别: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1001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国家南方稻区单季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5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2.7%;2000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3.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2%。
  特征特性:该组合系两系迟熟中籼,全生育期150.7天,比汕优63长3.6天。株叶形态较好,分蘖力强,抗倒性强。亩有效穗数17.4万,株高112.1厘米,每穗实粒数133.7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6.2克。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稀播,培育带蘖壮秧。2、栽插密度每亩1.2~1.5万丛,单株栽插。3、一般亩总施氮量折合纯氮16~18公斤,前中期总量比例为7:3。后期需肥量大,在施足基面肥的前提下早施分蘖肥,达到前期早生穗长。保花肥和粒肥重施,尤其要注意磷、钾肥的施用。4、前期够苗轻搁田,多次脱水把田搁硬实,中后期采取以湿为主,干湿交替,切忌后期早断水,断水不能早于收割前5~6天。5、注意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NO:17
新两优6号
  作物类别: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种引2007第1号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3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4公斤,较对照增产22.9%。2005年浙江省籼型单季稻省外引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2%。
  特征特性:该组合系中熟偏早晚籼稻,全生育期125.0天,比对照短7.4天。株高、株型松散适中,剑叶适中,较挺笃,后期青杆黄熟,穗大粒多,着粒较密,丰产性较好,有二次灌浆现象。亩有效穗14.9万,株高114.5厘米,每穗总粒数143.0粒,实粒数119.6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8.1克。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中旬播种,稀播,培育带蘖壮秧,亩插1.3-1.5万丛。2、每亩大田施氮量以10-13公斤为宜,配合施用磷钾肥,早施分蘖肥,适当追施穗肥3、水浆管理应浅水栽秧,深水保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分蘖,后期不可断水过早。4、注意稻瘟病的防治。孕穗期应注意防好稻曲病。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NO:18
协优5968
  作物类别: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301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50.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6%。2002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熟偏迟晚籼,全生育期139.3天,比对照长3.2天。株型松散,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穗大粒重,后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6.2万,每穗实粒数127.4粒,结实率88.8%,千粒重29.0克。中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米质较优。
  栽培技术要点:1、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亩插1.3-1.6万丛。2、亩施肥量为:纯氮10公斤左右,过磷酸钙15-20公斤,氯化钾7.5-10公斤,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前期多施促早发,后期看苗少施保花肥。3、后期干干湿湿,不要断水过早,以保证其充分灌浆。4、加强稻瘟病的防治,不宜在稻瘟病重发区种植。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单季稻种植。
NO:19
中浙优8号
  作物名称: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6002
  产量表现:2003-2004年省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49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3%。2005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迟熟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37.2天,比对照“汕优63”长5.2天。株型挺拔,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生长清秀,后期熟相较好,亩有效穗15.5万,株高120.4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65.8粒,实粒数144.5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5.4克。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稻虱。米质较优。
  栽培技术要点:1、作单季种植一般在5月25-30播种,南部平原可适当推迟到6月15日,秧龄25-30天;山区或海拔较高地区,适当提前。2、根据土壤肥力水平,一般插秧密度7×6.5寸,亩插1.3万穴左右;用肥水平较高地区可以适当放宽插秧密度,以亩插1.0万穴为宜,当亩分蘖达到25-30万要开始排水搁田,控制分蘖生长。3、该组合耐肥性中等,在中等肥力水平田块,一般每亩追肥用尿素15-18公斤。遵循足基肥、早追肥同时配合增施磷钾肥的原则,15天内完成追肥施用。后期根据田间长势再决定补施肥料,同时应避免追肥过迟过多造成倒伏。后期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4、在山区稻瘟病区和沿海白叶枯病易发区应该作好两病的防治工作;对螟虫、卷叶虫和飞虱的防治要掌握时机,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要加强对纹枯病的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NO:20
金优987
  作物类别: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5006
  产量表现:2002-2003年金华市杂交晚籼区试平均亩产497.5公斤,比对照“协优46”增产6.4%;2004年金华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2公斤,比对照“协优46”增产12.8%。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熟晚籼,全生育期127.5天,比对照协优46长0.4天。株型较紧凑,植株较高,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青秆黄熟。亩有效穗16.5万,每穗实粒数124.4粒,结实率78.0%,千粒重27.0克。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1、作连晚种植在6月10日左右播种,秧龄不超过35天。2、连晚种植密度以7×6寸为宜,在争取足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3、肥水管理上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分蘖,提高茎杆硬度;一般中等肥力田块基肥施复合30公斤,移栽后5-7天亩施追肥尿素7.5公斤,氯化钾10公斤。切忌氮肥过量和后期氮肥过多。4、在水浆管理上采取深水活棵、浅水分蘖、中期适时晒田、抽穗扬花后干湿交替,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保持干干湿湿,争取高产稳产。5、重视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金华及生态类似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
NO:21
华珍
  作物类别:甜玉米
  审定编号:浙审玉2004003
  产量表现:2002-2003年省甜玉米区试,平均鲜穗亩产713.0公斤,比对照“超甜3号”增产17.3%。2003年省甜玉米生产试验,平均鲜穗亩产814.9公斤,比对照增产27.4%。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92.3天,比对照“超甜3号”迟熟1天。株高228.7厘米,穗位高89.7厘米,果穗长筒型,秃尖少,穗长19.4厘米,穗粗5.2厘米,穗行数12.6行,行粒数40.2粒,鲜籽千粒重345.1克。籽粒浅黄色,排列整齐,种皮薄,食用品质好。可溶性总糖含量(干基)40.7%。高抗大小斑病和茎腐病,高感玉米螟。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稀植,亩栽3000株左右,重施穗肥,防倒伏。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
NO:22
浙凤甜2号
  作物类别:甜玉米
  审定编号:浙审玉200400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省甜玉米区试,平均鲜穗亩产701.1公斤,比对照“超甜3号”增产9.4%,2004年省甜玉米生产试验平均鲜穗亩产787.6公斤,比对照增产13.01%。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85.6天,比对照“超甜3号”短5.7天。株高189.5厘米,穗位高57.4厘米,果穗长筒型,穗长20.4厘米,穗粗5.2厘米,秃尖长2.5厘米,穗行数14.9行,行粒数37.1粒,鲜籽千粒重299.5克。籽粒黄白相间,排列整齐、紧密,种皮较薄,甜度高,可溶性总糖含量(干基)36.7%,商品性好。抗大小斑病,感茎腐病,感玉米螟。
  栽培技术要点:宽行密株,亩栽密度3000~3500株,重施攻穗肥。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
NO:23
苏玉糯2号
  作物类别:糯玉米
  引种编号:浙种引2005第004号
  产量表现:省糯玉米引种生产试验平均鲜穗亩产753.9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4.2%。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到采收生育期87天,比“苏玉糯1号”早4天左右。株高181.0厘米,穗位高69.4厘米。果穗锥形,籽粒纯白色,排列整齐紧密,穗长16.8厘米,穗粗4.6厘米,秃尖长1.1厘米,穗行数13.5行,行粒数30.9粒,单穗重198.7克,商品性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重施基苗肥促早发,注意螟虫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种植。
NO:24
浙凤糯2号
  作物类别:糯玉米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348号
  产量表现:春播鲜果穗平均亩产833.1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7.7%;夏秋播鲜果穗平均亩产641.4公斤,比对照增产3.1%。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89天左右,比对照苏玉糯1号早熟3天;夏、秋播73天左右,比对照早熟4天。株高春播一般200厘米左右;夏、秋播170-180厘米,穗位高80厘米。株型半紧凑型,多穗性,双穗率在80%左右,穗长18厘米,穗粗4.2厘米左右,穗行数12-14行,行粒数33粒左右,单穗鲜重160克左右,千粒重250克,果穗秃尖少,籽粒排列较紧密,外形较美观,籽粒纯白,商品性好。果穗蒸煮具有甜、糯、香的特点,鲜食风味佳。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合理密植,防止多穗而影响商品性和产量。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
NO:25
美玉8号
  作物类别:糯玉米
  审定编号:浙审玉2005009
  产量表现:2004-2005年省糯玉米区试平均鲜穗亩产804.2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5.0%,2005年省糯玉米生产试验平均鲜穗亩产815.9公斤,比对照增产23.6%。
(下转第B13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