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超仁 刘伟锋
衢州市衢江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也是产粮大区,是国家级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区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69万人,耕地面积26.14万亩。
近年来,衢江区紧紧抓住国家支农重粮契机,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壮大种粮大户群体为抓手的发展粮食生产之路,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07年,衢江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8.89万亩,粮食总产18.47万吨,粮食单产、粮食优质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贡献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领导重视 生产能力逐年提高
多年来,衢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把粮食生产安全放在首位,通过落实惠农政策、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制止耕地抛荒、建立考核机制、调优种粮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做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文章。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总体要求,以种粮大户为主要载体,突出重点,周密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系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进程,确保了粮食复种面积、总产的逐年提高。2004年,衢江区的粮食播种面积由2003年历史低谷的31.90万亩,迅速恢复到37.08万亩,年增长率达到16.24%。2005年至今,衢江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07年,衢江区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8.49万亩,粮食总产量18.47万吨,创造了撤县设区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高产田块亩产达到668.3公斤,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6%。
注重引导 推动土地规模流转
近年来,衢江区通过制订有关加快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土地承包、转包、代管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快速发展,为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加速了土地向懂生产、重技术、善管理的知识型农民流转。十里丰农场、村集体的土地成了香饽饽,外出打工户的土地再也不愁因无人耕种而荒芜。去年,衢江区上方镇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又出台政策,对在该镇连续承包5年以上、连片种植300亩的种粮大户,由镇财政给予每亩80元的一次性奖励。2007年,衢江区的种粮大户中,按土地承包面积分类,10-20亩的有610户,水稻复种面积12935亩;20-30亩的有253户,水稻复种面积8424亩;30-50亩的有137户,水稻复种面积7699亩;50-100亩的有98户,水稻复种面积9142亩;100亩以上的有115户,水稻复种面积40321亩;吴金有、余小渭等3个种粮特大户的土地承包面积达到了千亩左右。
培育大户 种粮规模不断扩大
2005以来,我国化肥、农药等粮食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扬,雇工工资、农机作业费也竞相上涨,粮食生产比价效应日趋下降,然而衢江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却连年增长,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衢江区依靠、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种粮大户。据统计,2007年衢江区粮油复种面积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为1323户,承包土地面积31823亩,约占全区水田总面积的13.25%,水稻复种面积47791亩,占全区水稻播种面积的13.10%。2004年以来,衢江区种粮大户频频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的奖励,有19人次被评为省优秀水稻高产示范户,有7人次被评为省优秀种粮大户,毛金岳等3人次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莲花镇犁头山村种粮大户吴金有荣获全国“十大”种粮大户标兵荣誉称号,成为我省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者,为我省的粮食生产添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衢江区莲花镇境内的十里丰农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吴金有为代表的几个种粮大户,从1996年开始就陆续承包十里丰农场的土地尝试规模种粮。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们认为与风险较大的其他种植业相比,种粮的风险相对较小,比较稳当。种粮尽管效益不高,但长远地说,利润还是相对有保障的。同时,他们坚信只要有技术、上规模、品质有保障,加上精打细算,种粮不失为一条致富之路。事实表明,种粮大户对粮食生产情有独钟,生产技术较强,复种指数高,是一支值得信赖的发展衢江区粮食生产的中坚力量。
加强宣传 积极落实惠农政策
2004年以来,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央、省、市、区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政策措施,扶持发展粮食生产。为把党的好政策宣传好、落实好,每年春节后,衢江区农业部门都要结合春耕备耕工作的需要,抽调技术骨干,成立农业科技专家组,组织开展农技培训,分赴各产粮乡镇和重点村,广泛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现场咨询活动,印发政策宣传资料、发放技术资料、接待农民咨询,同时把各级政府最新的粮食综合补贴、粮食保护价收购、对种粮大户的直补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服务组织的扶持政策以及农业机械购置补助政策等各种粮食扶持政策及时传递给农民朋友和种粮大户,力争做到政策家喻户晓,以调动粮农的种粮积极性。同时,认真做好种粮大户的财政补贴资金的申报、核查以及资金发放工作,协助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强化推广 良种良法得到普及
通过举办“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等一系列种植技术培训班,以水稻轻型栽培为主的各项生产新技术在该区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直播栽培发展迅速、抛秧栽培面积稳步发展、以培养壮秧为目的的旱育秧面积得到极大的发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向纵深发展:一是旱育秧技术,总面积达到26.8万亩,比上年增加2.3万亩;二是直播栽培,包括免耕直播和翻耕后直播,面积2.63万亩,比上年增加0.63万亩;三是抛秧栽培,面积0.6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四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面积为0.6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五是单季稻“双百工程”,面积为6万亩,比上年增加0.5万亩;六是稻鸭共育技术,面积为0.5万亩;七是推广平衡施肥,面积为37万亩。
在抓好技术推广的同时,衢江区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2007年完成了早稻旱育短龄早栽试验、早稻机插密度试验、超级稻品比试验、杂交晚稻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等各类试验10多个,完成了早稻新品种“浙106”、“浙101”和晚稻新品种II优293、Y优1号、协禾7号的大区示范,为水稻良种和新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做好技术贮备。
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深厚的技术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2007年水稻高产示范与竞赛活动中,高产攻关田的早稻单产581.3公斤,单季晚稻单产668.3公斤。
加大投入 提高机械化水平
规模化生产离不开农业生产机械的配套使用,种粮大户是衢江区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中坚力量。自从04年衢江区执行国家购机补助、省级“以奖代补”及区级财政配套等政策以来,衢江区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大为加快,大中型拖拉机由2003年的38台增加到2007年底的56台,收割机由2003年的10多台猛增到2007年底的90多台,全年机耕面积达到17万亩、机插面积达到0.32万亩,机收面积达到15万亩,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劳动强度,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机械化水平正朝着种类多样化、档次提高等方面发展。
做好服务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围绕为粮食生产提供有效服务、快捷服务、高效服务,衢江区农业部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一是召开种粮大户座谈会。年初衢江区农业局都要组织全区的种粮大户代表召开座谈会,与种粮大户共商种粮大计,请种粮大户们谈谈一年来的生产情况,倾听种粮大户对粮食生产的意见和建议,介绍国家粮食生产的政策动向,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实行联户结对制度。2007年农业部门的86位农技人员挂钩联系了860个种养大户,及时传递政策、传播技术、融洽感情,搞好全程技术服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是推行责任农艺师制度。2007年衢江区率先在全国推行责任农艺师制度,聘请了8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并加强乡镇农技站建设,使得广大的乡镇农技员能够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出更多的时间服务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四是及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利用《衢江农情信息》、农技110平台、农民信箱短信功能及《农家报》等媒体,及时发布粮食生产相关信息,及时指导广大种粮大户做好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