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春耕备耕特刊

衢州

创新机制狠抓落实 连续四年实现“三增”

  衢州市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04年以来,该市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创新机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已连续四年保持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先后被评为2004年度、2005年度、2007年度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市。2007年,该市实现粮食播种面积212.80万亩,粮食总产84.18万吨,粮食单产396公斤/亩。
责任政策“双落实”
【经验】 坚持把粮食生产的落脚点放在落实好责任和政策上,稳定面积,减少撂荒。
  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及时下达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把粮食生产列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工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以考核为抓手,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与此同时,该市各级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把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7年,该市共发放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2967万元,粮油种植大户省直接补贴资金324.6万元,省水稻良种补贴资金173万元,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436.8万元,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补贴资金60.5万元,早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大户补贴资金19万元。实行了粮食订单生产,去年,该市粮食购销企业共与10.5万户农户签订了8.05万吨粮食订单,其中省级储备粮轮换早稻订单6.7万吨。同时,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好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组织开展春耕备耕督查活动,坚决制止耕地撂荒,及时掌握农民的种植意向,帮助农户搞好种植结构调整。认真做好储备种子的生产、质量检验、收购入库、贮藏保管等工作,市、县财政每年安排55万元专项资金,全市储备粮食救灾种子75万公斤。各县(市、区)除执行省、市有关扶持政策外,还纷纷出台当地的扶持政策。

良种良法“双推进”
【经验】 坚持把粮食生产的着力点放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上,大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优良新品种和适用新技术。
  ——积极引进推广优良粮油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2007年,衢州市共推广水稻等粮油主导品种面积101万亩,主推中浙优1号、中早22、两优培九、Ⅱ优7954等品种。针对当前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提高、土地流转困难等情况,积极示范推广以水稻“双机双抛”技术为重点的先进适用技术。去年,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1239期,参加培训人数达12.84万人次,办示范样板357个,示范面积40.81万亩,印发技术资料34.73万份。2007年,全市共建立水稻“双机双抛”示范片9个,示范面积1476亩,双季稻平均亩产883.4公斤,比传统种植方式每亩增产99.9公斤,节本187.3元,取得了节本增产增效的显著效果,深受参加示范的种粮大户的欢迎,全年推广面积达3万多亩。推广水稻旱育秧98.35万亩,水稻抛秧13.55万亩,水稻直播9.97万亩,水稻免耕移栽26.25万亩,统一育供秧1.04万亩,单晚“五改”37.4万亩,水稻强化栽培14.5万亩,水稻壮秧剂应用20多万亩,测土配方施肥90多万亩。
  ——积极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与水稻万村示范活动。2007年,衢州市共投入资金160.4万元,组织现场观摩会316场次,建立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156个,示范面积3.57万亩,平均亩产达567.8公斤,比面上亩增产79.8公斤;万村示范户2144户,示范面积4176亩,平均亩产达570.9公斤,比面上亩增产83.9公斤。示范方和示范户,水稻主推品种为金早47、中早22、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Ⅱ优084等,主推技术为旱育秧、直播、单晚“五改”、强化栽培、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江山市还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试点县之一,该市贺村镇花园村示范户蔡兴泉户1.24亩中早22早稻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734.5公斤,创造了全国早稻单产新纪录。
机制服务“双创新”
  【经验】 坚持把粮食生产的增长点放在创新经营服务机制上,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衢州市各地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大胆探索,以“双赢”为目标,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出现了全托型、半托型、社会化服务型、技术承包型、种粮合作社等多种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粮食种植规模和效益的“双提高”,比较有特色的有龙游县“献军模式”。龙游县种粮大户傅献军和他带领的种粮合作社以服务换经营、以时间换空间、以科技换效益,通过为散户提供免费机耕、免费机收、免费提供秧苗的“三免”服务,换取一季早稻的种植。通过这一模式,散户每亩可节约耕田、收割、育秧等成本150元,种粮大户则通过提高收割机、旋耕机等自备机械设备利用率,换取无偿种植早稻的收益,既使散户和大户都提高了种粮经济效益,又可减少季节性抛荒,扩大早稻面积。这种模式被茅临生副省长誉为“献军模式”,傅献军还被评为2007年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目前,龙游县采用这一模式的粮食生产面积已超过1万亩,并开始在衢州全市推广。据统计,2007年,衢州市共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41家,社员20124户,经营耕地面积12.2万亩;组建粮食植保服务合作社24家,服务农户7019户,服务面积3万亩;组建农机服务公司8家,机耕机收服务面积达到16万亩。
  为了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使广大乡镇农技员能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技术推广上,2007年,衢州市在衢江区开展了责任农技推广制度试点,率先在全省建立了以“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培训体系、保障体系、考核体系”建设为核心的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科学合理设置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等岗位,细化岗位职责,并以“农民信箱”为平台,推行农技推广人员网络日记制度,农技干部成为农民的“班主任”,做到农民有所呼,干部有所应;农民有所求,干部有所为。
  为了给农民提供面对面、集成式的优质服务、超前服务、高效服务,衢州市还积极创新农技服务形态,借力推广。充分发挥衢州农技110网络和“农民信箱”的作用,及时为农民发布各类信息,有效解决农民缺资金、缺技术、缺门路的问题。衢州市农业局与衢州电视台联办的“农技110特快”栏目,在黄金时段每周播出三期,全年制作节目150期,成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具的有效载体。充分利用衢州日报社创办发行的《农家报》(周刊)在衢州市平均每7户就有一份的优势,推出粮食生产专刊,宣传政策,推广技术,推介产品。2007年3月17~18日,衢州市还承办了以“信息政策到农民,资金订单到农户,科技农资到农村”为主题的浙江(衢州)首届农村科技信息交流大会。
  为了帮助产粮区种粮大户化解生产资金不足、贷款难的问题,调动粮农粮食生产积极性,衢州市成立了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按照“政府扶持,协会牵头,金融合作,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积极筹集资金,在衢江区开展试点,筹集资金200万元,建立“粮食贷款担保基金”,专为协会会员中的种粮大户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实行专款专用。2007年,该协会累计为119个种粮大户提供128笔贷款担保,贷款总额835.45万元。积极推进政策性保险,继龙游县2006年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县后,2007年又增加了江山、常山2个县(市)。2007年,衢州市水稻政策性保险参保农户达到6068户,参保面积2.36万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