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碧芳 通讯员 范王力 倪连连
加工一个竹衣夹虽只有三四厘钱,但兰溪市灵洞乡烟溪村的老年人却足不出门每天能赚加工费15元左右;加工一只头花只有一二分钱,磐安玉山镇的农家妇女每天能赚加工费20-30元;编制一双手套只有三四角钱,下岗后当起经纪人的周芳芳每年发放加工费达180多万元,带动了1000多名低收入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来料加工已成为我省欠发达地区农民就业的新岗位、致富的新门路、创业的新途径。
据调查统计,去年我省欠发达地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达到61万人,加工费收入达到21亿元,人均加工费收入达到3442元,很多地方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
来料加工,让移民有了就业好门路
在青田县油竹新区的一个来料加工点内,近200个妇女正在忙着加工鞋帮。创办这个来料加工作坊的陈冬妹,是滩坑水库的移民。
2005年,刚搬到油竹新区时,陈冬妹天天犯愁,住房是宽敞了,可没有工作,往后的日子怎么办?好在陈冬妹是一个有心人,她从离家不到一个小时车程的温州发现了商机。认为替温州鞋类企业代为加工鞋帮是一个不错的活计,技术要求不高,特别适合像她一样平时要照顾家庭的妇女干。
2006年初,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及县妇联的帮助下,陈冬妹组织了小区内及周边的30多名移民妇女,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来料加工作坊,为温州的部分企业代为加工鞋帮。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了周边移民致富,去年一年发放加工费就达100多万元。今年初,陈冬妹与温州市宏泉鞋业签订了每年加工费约300万元的来料加工协议,她的来料加工业越做越大。
一位正在做鞋帮的妇女说,刚开始移民到这里时,由于没活干,心里老牵挂老家的那几亩地,现在这里做来料加工,一个月有一两千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比在老家侍弄那几亩地强多了,心也安定下来了。
近年来,我省针对下山搬迁农民、库区移民已基本不再利用原来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技能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下山搬迁小区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的优势,把下山搬迁小区作为来料加工整体推进的重点地区,积极引导和培训来料加工经纪人到下山搬迁小区设立来料加工点、加工厂、加工小区,促进下山农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从而真正让移民融入了当地社会。
来料加工,让低收入农民有了增收好渠道
仙居县埠头镇三溪村原是一个贫困村,2003年村级集体经济不到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较低,是兰溪市的定点帮扶贫困村。近年来,村里发展来料加工业,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连老人们每月也有了500多元的收入。
如今,三溪村不仅引进了“制鞋缝帮”加工点,电脑绣花、汽车座垫、布鞋加工、地拖生产也先后落户三溪村。“以前的三溪村,许多村民由于缺乏就业门路,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现在的三溪村,家家户户都做起了来料加工。”该村村支书说,跑市场、找项目的人多了,搓麻将、打扑克的人少了,学技术、比收入的人多了。三溪村也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今天的省级示范村。
泰顺县柳峰乡原本也是一个贫困乡,近年来,全乡有600多户农户从事来料加工业,去年来料加工费收入400多万元,其中,130户贫困户依靠从事来料加工,脱贫致富。
来料加工由于要求不高,就业方式灵活,特别是就业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吸引了包括低收入农户在内的妇女、老人和部分残疾人的广泛参与。如龙游县塔石镇贫困户夏樟土患肺部疾病,手术后在家边养病边串珠,去年也挣了2500元加工费。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搞来料加工,该县因此减少2500元以下低收入群众达2.1万人。
来料加工,让农村有了和谐好载体
来料加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也让农村的老年人发挥了余热,减轻了部分家庭经济压力,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
日前,兰溪市灵洞乡烟溪村的吴益生老人坐在家门口边晒太阳边做来料加工活,他笑着说:一天能赚10多块钱,活不累,又能贴补贴补家用,自己也很开心。
60出头的张何女如今每天除了忙家务,就是做点来料加工活。“做来料加工真好,既可以照顾家人,又能赚钱补贴家用。”说起来料加工,张何女一脸笑容,“平时子女都在企业上班,我也在做来料加工,这样全家都有干劲,更加和和美美。”
该村专门负责来料加工的村干部说,现在,村里的主要来料加工种类是糖袋,已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目前,该村从事来料加工的村民有5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夕阳红”。作为老年人,光来料加工这一项,他们每年人均就有三四千元的纯收入。这样既能照顾家庭,又增加了收入,而且有效避免了以往农闲时节因没事可做而引发的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等,关系更和谐了。
相关链接
■来料加工是由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由加工者按照指定的产品规格、标准、质量等要求进行加工组装,制成半成品或成品后交还企业,加工者从中获取加工费的一种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普遍适用于欠发达地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一种重要形式。
■来料加工首先起源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为吸引外资,采取“三来一补”的形式(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承接港澳和国外的工业产品加工。我省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我省把发展来料加工作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有力地促进了来料加工业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来料加工也成了中老年农民和低收入农户就地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据统计,我省去年欠发达地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达到61万人,加工费收入达到21亿元。
■我省将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下山脱贫小区为重点,采取宣传发动、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对接服务、促进创业扎根、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政策扶持等举措,通过5年的努力,培养和扶持一批欠发达地区来料加工经纪人、专业村和重点企业,使欠发达地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来料加工费收入达到50亿元,为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