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展示

临安:山青水秀民富的“绿色明珠”

  •   综合强县
      近年来,临安市围绕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以培育竹笋、山核桃、畜牧、茶叶、蔬菜、花卉、蚕桑、瓜果等农业八大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打响天目山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去年,临安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25亿元,同比增长20%;农业总产值29.6亿元,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8852元,同比增长10.5%。临安已成为生态资源丰富多样、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殷实安康的“绿色明珠”,走上了一条山青、水秀、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79家,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6家、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有4家。各龙头企业联结基地面积80万亩,带动农户18万户,有38家企业通过了ISO系列、HACCP、美国FDA等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农产品营销组织不断发展。全市拥有浙皖农贸城、太湖源竹笋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6个,年成交额10余亿元;形成了一支5000多人的专业营销队伍,培育了73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上万农户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加强。目前,临安市已有天目笋干和山核桃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现有省市名牌农产品10个,其中省级4个;省市著名商标5只,其中省级3只;获欧盟等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1个,获绿色食品认证产品7个,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23个,获省级森林食品认证产品5个。
      ——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日益健全。目前,临安市已初步建立了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全市已建成1个流动检测室和43个检测网点,有14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共建成省、市农业示范园区2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5个,森林食品基地11个,无公害农产品和森林食品基地总面积56万亩,基本实现了农产品从基地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
    竹木产业强县
      竹木产业是临安市农业八大产业中最大的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临安市现有竹林和用材林面积234万亩左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临安市的竹笋、竹材、木材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拥有竹笋加工企业60多家,年竹笋加工产值66750万元,是全国水煮笋加工中心;全市有竹材加工企业150家,年加工竹材1500多万株,产值5亿多元;全市有木材加工企业103家,年加工木材15万立方米。全市现有12个乡级鲜笋交易市场,并在上海浦东建立了恒大天目山竹笋交易市场,临安鲜笋销往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远销香港,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年销鲜笋10多万吨。
      2006年以来,临安市林业部门全面实施了示范园区(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8个竹子示范园区和24个竹产业示范基地,新建了1800多亩毛竹基地,且建设质量普遍较好,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好评。目前,临安市竹木产业中,有浙江省名牌产品1个,杭州市名牌产品2个,通过有机认证产品3个,有机认证基地面积达到19750亩。
    蚕桑产业强县
      蚕桑产业是临安市传统优势产业,尤其是近几年来,通过实施省“蚕桑西进”工程、杭州市都市农业(蚕桑)园区建设等,该市蚕桑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桑园基础得到了极大改善,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优势更加明显,产业化建设全面铺开,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产业效益稳步增长,已成为该市局部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2007年,临安市桑园总面积达到4.8万亩,全年饲养蚕种88376.25张,蚕茧总产量3958.15吨,实现蚕桑总产值10059.05万元。蚕桑产业规模列杭州市第二位,全省第八位,是我省“蚕桑西进”工程的八个重点县市之一。
      临安市的蚕桑产业主要集中在该市昌化、淤潜两个地区,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乐平、河桥、淤潜3个乡镇先后实现了年产茧超万担的目标,区域内年产茧500担以上的村有45个。2003年临安市茧丝产业协会成立后,该市蚕桑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23家村级蚕桑合作社,有效地促进了全市蚕桑产业化水平。“十一五”期间,临安市将进一步加快要素整合和科技创新带动,紧紧围绕现代蚕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发展改造两手抓,力争到2011年,全面完成低产桑园改造;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实现年产优质茧5000吨;建成示范性高产基地桑园2万亩,实现亩产值5000元;建设好一批年产量50吨以上的规模专业村;全市饲养户实现户均蚕桑收入1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