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茹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这是一个值得载入我省畜牧业发展史册的季节。由宁波市鄞州区4家养猪场投资、我省目前在省外最大的畜牧业投资项目——总投资2.5亿元、年出栏生猪20万头的大型生态养猪基地日前在江西省婺源县正式动工。近日,记者随有关部门来到江西,走访了这个名叫江西婺鄞生猪合作社的生态养猪基地。
资源制约猪场关停 外建基地迫在眉睫
宁波市鄞州区土地面积虽只有1380平方公里,但却拥有15000多家工业企业,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化城市;鄞州区还是个畜牧大区,年出栏生猪30万头以上,在保障宁波市区生猪供应中地位举足轻重。但近年来,由于受土地资源制约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鄞州畜牧业开始萎缩。2007年,该区提出要用3年时间、花费8000万元巨资关停当地1000多家畜禽场。这将意味着,3-5年后大型畜禽养殖场在鄞州区将不复存在。
如何保障老百姓的吃肉问题?于是,“走出去”战略便提上了鄞州畜牧业发展的日程。
最早向外拓展,建立生猪基地的是当地的水家牧场。2005年,该牧场在衢州莲花镇找到了一片荒山坡,正式签约后,该牧场在当地推平了几个山头“造”出了400余亩土地,如今该基地已发展到生猪存栏1.8万头的规模;2007年,宁波东方牧业有限公司在湖北襄樊市投资3000万元,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于去年11月底建成了年出栏5万头的大型生猪基地……据鄞州区农林局局长朱良华介绍,目前,该区已有12家畜牧企业异域建基地,年出栏生猪达28万头。
虽然鄞州畜牧企业外建基地不少,但由于生猪大多采用就地销售,鄞州本地的生猪供给能力还是不断萎缩,而大量外来输入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市场稳定供应等问题也日趋突出。于是,尽快外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并能供应宁波市场的畜牧养殖基地,就显得非常迫切和有现实意义。
环境优美成本低廉 品质猪肉情定婺源
2006年底,鄞州区农林局召集宁波开源牧业有限公司、宁波春光基地牧场、宁波通茂工贸实业有限公司和宁波赛得利工贸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召开“走出去”战略实施会议,就如何去省外建设大规模养猪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2007年,鄞州区农林局多次组织人员赴江西婺源、安徽宣州等地考察,经过分析论证,最终选定江西婺源。
朱良华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婺源,首先是地理位置优势,婺源县与我省及安徽交界,交通十分便利,宁波到婺源仅需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其次是婺源的生态环境非常好,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全县环境优美,没有污染,土地均依山靠水,十分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具有生产高品质猪肉所必备的自然条件,是绿色有机养殖基地的绝佳选址;而更重要的是,和宁波相比,婺源地域广阔,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成本低廉,养猪场对土地的需求比较大,像婺鄞生猪基地,一期就征用和租用当地土地1300亩,这若是在浙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2007年10月,由上述4家公司8个合伙人共同投资的江西婺鄞生猪产销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总投资2.5亿元,计划在5年内建成4个年出栏规模在5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
帮你提升保我供应 两地携手期待双赢
2007年9月,鄞州区政府和婺源县政府签订协议,承诺在当地建设包括饲料加工厂、屠宰加工厂、有机肥料厂等配套工程,且合作社50%的生猪在婺源屠宰,但明确规定基地生产的生猪70%须运回宁波销售。合作社各业主也承诺,将实行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和畜牧业发展,并会在用工方面优先考虑当地农民。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民每年消费生猪250万至270万头,但每年只能提供130万头地产生猪,生猪自给率仅为50%左右。从婺鄞生猪基地的规模核算,该基地全面投产后,每年可供应宁波市场7-14万头生猪,这样,可使宁波市的生猪自给率增加近6%。
对于省外畜牧企业落户,婺源县也表现出极大热情。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炬星告诉记者,这是当地畜牧业实现产业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的首家企业,可为该县的畜牧生产起到引领作用。而江西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兰永清更是希望,浙江能把先进的技术、管理等引进到江西,在当地形成一个集饲料生产、种猪繁殖、猪肉加工等众多项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采访札记:近年来,我省生猪调入逐年增多,目前每年需从外省调入生猪 500万头左右,比2003-2004年的200-300万头增加了近一倍,而要在省内发展生猪养殖,又面临土地稀缺和环境保护两大瓶颈。鄞州区的成功实践,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省畜牧兽医局有关人士表示,浙江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特别是对那些经济发达、禁养区较多的地区来说,异地外建稳定的畜牧基地已显得十分迫切。相对而言,外省的劳动力价格较便宜,而我省畜牧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和种质资源等,异域建猪场有利于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专家表示,除了直接设立养殖基地外,合作还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目前萧山已有农民以买断猪肉加工企业的方式在江苏等地进行投资,再利用厂边闲置土地建设万头猪场。
对于目前我省越来越多的畜牧企业跨地域求发展现象,有关人士建议,主管部门对此应给于更多的关注,了解这些基地的相关情况,建立信息网络;省里也应出台相应政策,对这些企业给予适当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