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农作

春风裹着绿意来

——我省春耕备耕工作综述

  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中)在温州调研春耕备耕情况。 潘国栋 摄
  再过几天,便是惊蛰。在浙江大地上随处可见灾后恢复生产和开展春耕备耕工作而忙碌的人们。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今年我省粮食生产要确保全年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160亿斤以上的任务。各地迅速行动,将今年的粮食生产计划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农户。
强化种粮责任 出台惠农政策
  随着省政府粮食生产政策的出台,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农民种粮的配套性政策。如绍兴市已出台一系列种粮优惠政策,其中,新增小麦为最低保护价收购品种,并享受政府每50公斤5元补贴加1元的种子补贴;早稻完成订单的农户每50公斤奖励由去年2元增加到今年5元;种粮20亩以上、订单5000公斤以上且历年信誉好的种粮大户,预购订金发放比例由50%再上浮10%;增加外拓种粮且粮食回销绍兴的种粮大户享受本地同等政策。诸暨市还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扶持资金由去年5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粮食高产示范补贴资金从去年10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今年全市意向种植早稻37.07万亩,同比增加0.89万亩,增幅2.5%。杭州市余杭区在省财政安排各项种粮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按1比1配套。
加强农资供应 保障生产需求
  今年的春耕生产比较特殊,年初由于受雪灾和冻害影响,冬种作物受灾严重。针对这一新情况,各地将灾后指导恢复农业生产与春耕备耕工作相结合。在春耕备耕物资供应上更是“早”字领先,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尽管目前农资市场价格普遍上涨,但货源充足。如舟山市级生资部门已准备化肥13892吨、农药361.7吨、农膜157.4吨。市种子供应部门已组织到水稻种子10万公斤,玉米种子2500公斤,花生种子6000公斤,大豆种子20000公斤。种子供应已出现供求两旺势头。
  为了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杜绝坑农损农现象,丽水市农业局结合“绿剑”执法行动,在春节前就开展了农业投入品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净化农资经营市场。
倡导科技先行 增强为农服务
  提高单产主要依靠品种和技术。目前省农业厅和各市、县(市、区)都推出了今年粮食生产的主导品种。如台州市早稻品种将重点推广“嘉育253”、“金早47”和“中早22”等优良早稻品种;在栽培上着重推广旱育、直播、抛秧和机插秧技术。而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五改”等一些省工节本增产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推广。金华市今年的粮食生产目标是播种225万亩,总产量达84.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4.3%和2.8%。他们计划推广超级杂交稻60万亩、单季晚稻“五改”技术60万亩、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100万亩,力争水稻单产达到470公斤,逐步向全市早稻平均产量400公斤/亩、连晚450公斤/亩、单晚500公斤/亩的目标迈进。
  去年以来,我省农业系统开始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农业技术人员的职责职能,此举在今年的春耕备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衢州市今年早稻面积力争从上年的56.43万亩扩大到60万亩,除了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多种早稻外,还开展了“千名农技员、万名干部下百个乡镇活动”,组织全市1000名农技人员、1万名机关干部下乡进村入户,指导农民开展科学抗灾和春耕备耕。温州市各县(市)农业局也正积极筹备春耕备耕期间的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班等活动,预计3月份开始,培训将进入实施阶段。市农业站准备在3月份对水稻高产科技示范户和种粮大户进行集中培训。
抓好机制创新减少抛荒面积
  促进分工分业生产粮食,是减少土地抛荒特别是季节性抛荒的良策。为此,各地大力发展粮食规模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售、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供应农资等服务,
  嘉兴市将粮食生产任务和制止耕地抛荒列入干部目标考核,努力减少耕地抛荒现象。通过鼓励大户和合作社承包抛荒耕地,加快土地季节性流转。如秀洲区新塍镇万民村种粮大户黄金林去年租种了100多亩冬闲田,今年扩大到900多亩。据初步统计,今年秀洲区已经有5000多亩冬闲田通过租种流转,披上了“绿装”过冬。海盐友邦植保合作社承包1000多亩冬闲田来种植小麦。据调查,全市季节性抛荒约5万亩,比去年减少近2万亩。
本报记者王美华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