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痕留处/□潘江涛
千年一叹河阳村
对河阳古民居一见钟情,倒不是看中她的清丽、脱俗,而是因为她的丰厚、沧桑——静静的山村、窄窄的小巷、幽幽的弄堂、深深的庭院和高高的马头墙,都让人想起陶公笔下的桃花源。
河阳距缙云县城不远,是个千年古村。公元932年,原吴越国朱清源兄弟俩为避唐末五季之乱,携带家眷,寄籍这一方山水。他们耕读传家,渐渐繁衍出一个望门大族:在宋绍圣元年(1094)以后的250年里,前后中了8位进士。这样的辉煌在中国科举历史上不多,就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感念祖先的荣耀,特赐一对“石稀罕”和一块“八士门”牌匾,褒奖勤耕苦读的河阳人。
皇恩浩荡。聪明的河阳人把这块牌匾高高地嵌在村口的牌坊中。来到河阳,进门入村,一脚跨越千年,迎面就是一条古色古香的“八士门街”。“八士门街”不宽,却承载了河阳人所有的喜怒哀乐,既是村里婚丧嫁娶、走亲访友的必经之地,也是村民谈天说地、胡吹神侃的最佳场所。有趣的是,皇帝的恩典并没有给河阳人带来鸿运,“八士门”再也没有升格成“九士门”、“十士门”。不过,勤勉的河阳人还是守住了祖先遗下的1500多间古民居,让人依稀看见当年的辉煌。
“八士门街”是河阳村的中轴线。街两旁的店面虽然简朴,却是清一色的排门式,一家挨着一家,各自经营着馄饨、拉面、烤红薯等等。一路走过,那浓浓的香味便会唤醒舌尖的味蕾。特别是那烧饼,油而不腻、皮薄馅多、咸淡适中、香味扑鼻,是缙云的一大名点。
不过,行走在150余米长的八士门街,能勾起人们记忆的,远不止这些可心的小吃。陪同我们参观的村民叫朱勇华,有“丽水第一导”的美称。他指着一枚大大的鹅卵石砌成的“铜钱”问:“千年以前,还没有天气预报,可朱氏家族却能用这个‘铜钱’预报天气,你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低头凝视,只见这个“铜钱”缺了一角,那些纹理是用一块块砖头分隔开来的,其它别无异样。看我们一个个默不作声,朱勇华不无自豪地说:“砖头浸过盐卤水,而盐水有吸潮作用,若久晴转阴,空气中水分增加,地上的这几条砖道就会潮湿。还有,这个铜钱不完整,缺角的‘铜钱’进门了,寓意‘招财进宝’。”
河阳古民居群大多为清代中晚期建筑,只有少量建于明末清初。民居的院落属四合院格局,围墙是一式的青砖封火山墙,院落之间以弄相隔。“廉让之间”是河阳建筑最精致、设施最完备的“十八间”。轻轻叩开这千年古宅的木门,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卵石铺砌的庭院中有一口水井,幽幽的井水映照日月,给整幢古宅平添了几分灵气。片片浮雕,丝丝彩绘,浓缩着民风民俗的神韵。廊下、神龛、牛腿上都刻有梅花、牡丹、白鹤、飞鸟等精致的传统图案,尤其是那门楣上的题刻,笔法飘逸,刚劲有力。
很多景点去过一次,就不会想第二趟。但河阳不是,那里的古民居犹如一位迟暮的老美人,让人赞叹,让人牵挂。如今,在她的周围已建起许多钢筋水泥小楼房,强烈的反差,总让人想起一位德国历史学家在谈到古建筑保护时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
呜呼,千年一叹河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