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生产自救 热火朝天

  本报见习记者 陈卫梁
  雪灾过后,一场灾后生产自救的硬仗就在我省农村大地打响了。近日,记者走进灾区,到处可见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灾后恢复生产场面。
科学抗灾 减少损失
  “这几天,我们从外面调配了很多人手,把大棚内的钢架都作了重新固定,一些被钢架压坏的树苗用木条和塑料绳绑扎后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如果根部断裂的就重新进行补植,现在60%的棚内葡萄藤都已经进行了修复。”在嘉善县魏塘镇先锋村小蜜蜂生态葡萄基地里,三十几位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在进行灾后自救。魏塘镇高级农艺师张秀清天天在小蜜蜂葡萄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基地负责人周金龙告诉记者,尽管雪灾对园区的影响比较大,但春节过后马上添加人手进行自救,损失比当初估计的要小一些。
  张秀清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研究一种开放式葡萄大棚,能够人工控制支架的开与合,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打开或关闭支架。如果试验成功的话,今后再碰到这样的大雪,大棚就不会倒塌。
  在这次抗雪灾中,各地十分重新科学抗灾,一些农民用加温的方法,保住了大棚;一些农民用破膜的方法,减少了损失。在灾后自救中,各地仍坚持科学救灾。嘉善县农经局局长金良根告诉记者,雪灾发生后,县农经局成立了9个抗灾救灾工作指导小组,分赴11个镇现场指导农民科学开展生产自救,还通过农民信箱和网络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抗灾措施等30多次。
【新闻链接】 雪灾过后,我省农业部门召开救灾工作紧急会议,发出《关于做好农业抗雪防冻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有针对性的抗灾救灾措施,落实人员和物资,组织农、牧等方面6个专家指导组指导救灾工作,并召开农业与气象专家会商会,认真做好预测分析。各地农业部门也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帮助农民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农民信箱、广播电视、网站等途径连续发布防低温冻害技术措施。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不等不靠 行动迅速
  在海宁市长安镇褚石村见到花农褚水土的时候,他正卷着裤腿在自家的花卉大棚内移植百合花种。“这次雪灾损失很大,光百合花种球就冻死了12万多枝。春节的时候,我们乡镇的农技员就赶来了,指导我们灾后自救。我在第一时间补种了一些相应品种的花卉,现在前期植下的一些幼苗已经存活。幸好灾后自救及时,雪灾造成的损失估计会减少20%左右。”
  海宁市市长助理、农经局局长曹汉国说,灾害发生后,农业部门及时指导农户迅速修复因雪灾倒塌的花卉、蔬菜等大棚和禽蛋棚舍,抢收接近成熟的花卉、蔬菜。同时,积极探索农业救灾长效机制,完善预警系统建设和救灾应急队伍建设,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农业灾后恢复生产贷款力度。
  【新闻链接】 根据各地受灾情况,省农业厅等有关单位积极组织调运救灾种子、化肥、农膜等。全省共调运西瓜种子1700公斤,可补种3万亩;蔬菜种子1000公斤,可补种1万亩;针对玉米等饲料供应偏紧的状况,组织调运饲料3.8万吨,并要求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禽规模养殖场做好储备,避免畜禽断粮。
  专家进村 技术入户
  湖州市吴兴区许楼村蔬菜种植户蔡荣根一看见记者,就乐呵呵地说:“我的两包南瓜种子两天前放入培育箱里,今天已经抽出了芽儿,我马上要把它栽到营养钵里去了。如果培育得好,这400多株秧苗,一株能卖4块钱。”雪灾过后,又看到新抽的南瓜秧,他显得有些激动,“种子和技术都是农业部门提供的,对恢复生产我很有信心。”
  看到当地农民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灾后自救,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告诉记者,他们也更有信心帮助农民早日恢复生产了。湖州市农业局已派出农技专家进村入户,开展现场指导,特别加大对种养大户的帮扶指导力度,做到抗灾防冻措施家喻户晓,进一步加大灾后自救典型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农民开展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决心。
  【新闻链接】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省农业厅共组织指导组1500多个,出动救灾指导人员2万多人次,群发短信近2000万条,定向发布500多万条防灾抗灾短信。多方筹集救灾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及时安排农业救灾资金,做好对参保受灾户的理赔,及时将赔款落实到位,帮助受灾企业和农户争取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