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农机

从一台拖拉机到一个合作社

——嘉兴一位农机大户的创业故事

  拥有13台拖拉机和两台联合收割机,单机年耕地3076亩,黄金林成为嘉兴2007年度农机作业排行榜冠军。从一台拖拉机发展到拥有250台农机的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黄金林的创业过程也就是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借钱买机器到成立合作社,在一步步的创业过程中,黄金林深刻地体会到嘉兴农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不仅有赖于资金补助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更有赖于农民观念的更新。
圆了拖拉机梦
  1995年5月,黄金林拥有了一台50马力的江苏清江牌拖拉机,这种大马力拖拉机在当时还是个稀罕物。深知传统农耕的辛苦和低效,和许多农民一样,黄金林早就想要一台拖拉机。可是在1995年的秀洲区新塍镇万民村,有积蓄购买价值2万元大马力拖拉机的农民还寥寥无几,而且购买大马力拖拉机的收益也很难预期,一般农民都不敢冒这个险。
  “看准了这一行,肯定有出路。”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经历了4年半的军营历练,黄金林的头脑里有着比一般农民多的新想法,也多了几分魄力。“说来也凑巧,当兵之前曾学过修电视机,当兵时又被部队安排学习了一年无线电。”黄金林自小就很迷恋机器的高效率,对一切电机产品很感兴趣。也正是因为深入了解电机产品的高效,黄金林总是被一个问题萦绕心头:在那方养育了自己的土地上,能不能引进更加高效的耕作方式,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能否改变。1989年,一个正值春耕的季节,黄金林到江苏一位战友家里探访时找到了答案。在这位战友的村里,一台大型拖拉机在水田里来回驰骋,掀起滚滚泥浪,一种从未见过的耕作速度出现在黄金林眼前,他感到极大震撼。“当时就想,如果退伍回家种田,也有一台这样的拖拉机就好了。”
  1990年12月,黄金林退伍回到村里。他在村里开起了一家代销店,同时修电视机,但是几年下来,小店的收入仅够一家人维持温饱。黄金林始终想寻求更大的发展。1995年,他再次想起了拖拉机。这一年5月,再仔细算过一番账之后,黄金林向亲戚朋友借来2万元,并托江苏的战友帮自己买了一台50马力的江苏清江牌拖拉机。
  拖拉机买回来之后,黄金林就开足马力投入耕作,当年就收回成本。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他对农机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1996年,他再次投入资金,买回了两台50马力的大型拖拉机。
组织农机合作社
  1997年,黄金林已拥有5台大型拖拉机。在他的带动下,万民村的6位农民也先后购买了6台大型拖拉机。由于耕作地点分散,为了加强互相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黄金林和其他的几位机手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万民村机耕队。这个机耕队就是嘉兴市市本级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雏形。
  2004年,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拥有11台大型拖拉机,由黄金林担任理事长。成立合作社之后,机手的耕作效率大大提高,黄金林的年利润每年都在20万元以上,整个合作社的收益也一年比一年好。2005年之后,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改单纯的耕作服务,又先后添置了播种机和收割机,开拓新的作业形式,也带来了更多的利润。“添置新机器,既是应农民的要求,也是机手自己在开拓新的盈利方式。”从借钱买机器到成立合作社,在一步步的创业过程中,黄金林深刻地体会到嘉兴农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不仅有赖于资金补助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更有赖于农民更新观念。
  如今,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已超过250台。黄金林不仅给万民村带来了机器,带来了效率,更带来了由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全新观念。在万民村,已有上百人从事着农业机械化耕作事业,他们不仅服务当地,还辗转上海、杭州、江苏等地。
(下转C2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