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家乡变化细细说

  本报记者 唐文玉
探亲不见旧山村
本报记者 袁 卫
  猪年十二月廿九,我们一家赶往老家——建德市的一个小村庄过年。起程时,我满脑子冰雪封道的景象,没想到乡村公路的积雪都已经被清除了,回家的路出奇地好走,仅两个小时便顺利到了家。
  山村的变化告诉我,家乡的一切都在慢慢变好。近年来,村里办起了工厂,开起了小店,年青男人大都到城市闯荡去了,留下来管家的妇女有的在附近的厂里上班,有的在家里做来料加工的活,各有各的收入。
  经济条件好起来了,健康意识也大大增强了。去年,镇里组织村民们做了一次免费体检,有病的得到了及时的医治。我妈说,医生告诉她血脂偏高,现在家里烧菜,油就少放些了。妈还告诉我,因为村里的人都参加了农村医保,因病致贫的情况少了。
  从拜年的礼品上,也可看出观念的变化。以前,老家拜年大都用本地产的“糕饼”;如今,牛奶、燕麦等成了礼品的主角。爸爸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很多病是吃出来的,所以健康食品越来越受青睐。
  村容的变化,也让回乡的人非常高兴。路宽了,路面硬化了,下雪天不再泥泞了。我婆婆家所在的村装了路灯,还专门有人打扫卫生,年三十晚上放烟花留下的一地纸屑,年初一一早已被清理干净。
  随着电视的普及、订报农户的增加,村民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春节期间,外出创业的人回家交流经验,互祝来年更上一层楼。爸爸说,进城打工的人多了,不只是让村民挣了钱,还带回了城市文明。
  春节期间,我们全家前往嵊州市里南乡西景山村的舅舅家拜年。西景山村距嵊州市区约1小时车程,其中有35公里盘山公路,年前的积雪尚未化去。一到村口,那宽阔的水泥道路、漂亮的村庄公园、洁净的卫生厕所,让我怀疑走错了地方:这哪是原先那个穷困的小山村啊!
  舅舅喜滋滋地告诉我们,现在村里早已今非昔比,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万元,村容村貌更是比普通的山村好出很多,是嵊州市和绍兴市的小康示范村。
  西景山村地处高山,没有水田,村民们靠几亩茶园度日,是什么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上走在了前列?舅舅笑着说:“那是因为我们村有一个很好的带头人。”
  舅舅所说的带头人是已经当了12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张纪方。通过张纪方等人的努力,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与西景山村合作,从2003年起每年出资数万元,将村里的1500亩茶园建设成为有机茶基地。在华发公司的帮助下,西景山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并请来每年在嵊州市炒茶比赛中获胜的“茶王”作指导,采用无公害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这几年,西景山村的有机龙井茶名气越来越响,价格也不断见涨,一般的茶叶比外面市场上要贵20%以上,最贵的要高出一倍左右。张纪方还积极鼓励村民发展个私经济,到目前为止,全村已有织布机100多台,既解决了村里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庄整治有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村内道路已经全部实现了硬化,通往茶园的道路也铺上了水泥;30盏路灯让小山村亮堂了起来;村里改造了厕所,铺设了排污管道,建立了污水处理池。
  目前,张纪方正领着村民们在村道旁挖坑种树,积极推进村庄绿化。他说,今年,西景山村要做四件大事:一是计划投资40万元安装100只太阳能热水器,村集体每只补助1000元,实现节能减排;二是投资50万元改造老茶园和基础设施;三是投资10万元加固2个山塘水库;四是投资8万元新建2个公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