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过,苗市又开始活跃起来。
当前,一些苗木经纪人揭开了假容器苗的内幕:那就是将培育的地栽苗在上市之前的三十天或是二十天或是半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挪入到容器内,待苗子“稳定”后当容器苗出售,而应用到工程上的的效果却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成活率不高。这一现象应引起业内人士警觉。
因容器苗具有便于管理和运输、移栽成活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另外,它还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以红叶石楠为例,去年5月份,在浙江中国花木城,一株30公分高的红叶石楠容器苗卖到了2.5元,而同样高的地栽苗却徘徊在1元左右。其他品种的容器苗和地栽苗的价格也有差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容器苗价格可人,但成本也较高,容器、基质、肥料、喷灌设备、地膜、遮阳设备等一样都不能少,还费人工。于是,很多人便挖空心思降成本,比如不按标准配基质,不进行有效的肥水管理,最偷工减料的就是搞投机取巧的行为,也就是前文所述的那样,将地栽苗挪到盆里“稳定”一段时间后,当容器苗出售。其实,这种所谓的稳定只是一种假象,一旦挪窝,栽到绿化工程上,养护难易程度几天就见分晓。于是,用苗单位大呼上当,更有甚者,认为容器苗的成活率也不过如此,因此,对容器苗的应用效果产生怀疑和担心,影响容器苗的正常发展。
要克服这一现象,首先,要有认可容器苗的思想意识。容器苗是未来绿化苗木的发展方向,这是勿容置疑的。在当前容器苗开发、应用阶段,要保证容器苗的质量,建议采购商到正规的种苗公司或专业的苗木配送公司采购。
其次,是分辨真假容器苗。主要从根系上分辨,如果根系不健全,根须不多,根系与基质没有紧密相连,一碰就分离的,说明是刚上盆不久的假容器苗。
第三,要破除投机心理。搞所谓的假容器苗是不长久的,一旦被用苗单位识破,不仅影响到容器苗本身的发展,还影响到一个单位的形象和信誉,一粒老鼠屎坏一锅汤的道理相信谁都明白。
第四,要制定行业标准。政府职能部门要正面宣传引导,制定容器苗生产标准,加强市场规范,遏制假容器苗在市场上的流通和应用,确保容器苗健康持续发展。
(陶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