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严跃华,1957年出生于永康县前仓镇后吴村,1978年从浙江林学院毕业后,曾在龙泉县林场、永康县林场工作,1994年调至永康市林业局林技推广中心,生前任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多次获省、市林业部门奖励。2007年10月2日,严跃华在森林防火值班室突发脑溢血,10月16日,因抢救无效身亡,享年50周岁。
2007年10月16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对永康市舟山镇、新楼管理区等地的农民来说,却是一个揪心的日子。就在那一天,曾手把手教他们种柿子的永康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严跃华,因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农民们说,他是一个大好人;同事们说,他是一个好同志;女儿说,他是一个好父亲;领导说,“他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了莫大的不平凡。”严跃华,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就那样深深地刻在了人们心里。
“他为我们撑起保护伞”
舟山镇是永康方山柿的主产地。年关将近,望着一个个统计数据,舟山镇山坞村党支部书记俞德经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2007年村民们种的柿子获得了大丰收,全村10万公斤柿子靠着“方山柿”的品牌,每公斤平均收购价超过了10元,村民们来自柿子的收入有2000来元。靠着柿子,全村人均收入也首次突破了4000元。今年,随着柿子树的全部投产,柿子总产量有望达到20万公斤,农民收入又将往上窜一截。忧的是亲手培育了方山柿的严高工已经走了,他不仅听不到这个好消息,看不到村民们喜悦的神情,而且以后再也不能为柿子树把脉问诊了。“柿树是我们山坞村的摇钱树,而严高工则为我们柿农撑起了保护伞。”俞德经回忆说,山坞村是从2000年开始发展方山柿的,当时,为解决技术难题,他找到了永康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严跃华。从此,严跃华和山坞村的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们胆子小,不敢大规模发展,只规划了200亩左右。严高工知道后马上反对说要么不种,要种就种出规模来。在他的鼓励下,我们规划了1200多亩土地,用来栽种方山柿。”说着说着,俞德经的眼眶湿润了,“每次他来村里,我们都会在广播里通知,村民们听到后,都会赶到山上找严高工咨询,因为大家知道,严高工一到村里,肯定先上山查看柿树。9月21日,他还在我们村里看柿树挂果的情况,并和我约好10月7日来村里指导我们采柿子。可是,他就这样忽然走了……”
“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一位村民回忆说:“柿树栽下后,严高工就像照料自己孩子一样照料起了村里的柿子树,为方便管理,他把村民们的柿子树分成十个区域,哪个区域改剪枝了,哪个区域该施肥了,哪个区域该除虫了,他都一清二楚。环绕柿子林23公里长的林道他不知道走了多少次,有些地方他比我们都熟悉。”
严高工身亡的消息传开后,永康的柿农们望着满山遍野红彤彤的柿子树,泪雨纷飞。“这么好的人啊,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永康新楼管理处的王禄福夫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止不住泪水涟涟:“6年前刚种柿树时,我们一点都不懂,是严高工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开土、挖坑、栽苗。这期间,每隔十天半月他就会主动到山上查看,酷寒炎暑,风雨无阻。”夫妻俩回忆说,每年的梅雨季节是柿子树容易发病的季节,严跃华每次从山上下来时,全身都湿得像刚从水里捞上来一般;而每年盛夏剪枝时节,身材矮胖的严跃华在他家的300亩柿子林里走一圈要花3个多小时,可他从无怨言。
在严跃华的潜心指导下,王禄福夫妇种的柿子去年也获得了大丰收。为表心意,夫妻俩特意送了6箱柿子给严跃华的妻子和女儿:“严高工不在了,请你们尝尝我们的柿子,告诉严高工,我们的柿树长得很好,请他放心……”
和柿农们心情一样沉重的,还有严跃华的同事们。说起这个和他们并肩战斗了许多年的同事,他们的评价惊人地一致:严跃华是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好同志。“他的敬业精神真的让我敬佩不已。”永康市林技推广中心主任应尚蛟介绍说,方山柿是永康的一个地方品种,在历史上曾红极一时。但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因疏于管理,方山柿曾一度没落,为重振品牌,作为推广方山柿栽培技术总负责的严跃华作出了不懈努力。应尚蛟说,“从方山柿的选苗、育种、扦插到品牌推广,严高工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推广中心设在舟山镇和新楼的基地离林业局有30多公里,那时没有车子,严跃华总是自己乘中巴车过去,而且一去就是三四天。照他的话说,和农民吃住在一起,农民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新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永康的方山柿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已有柿子林1.32万亩,1200余户农户从中受益,柿农人均增收2100元。
林业局驾驶员胡志江说起严跃华的敬业精神,一脸的钦佩,他说有一件事情让他记忆犹新。为了判断新品种的优势,严跃华每年都要到基地做新老品种的对比试验,由于老柿子树有四五米高,胡志江担心身材矮胖的严跃华会有危险,总是自告奋勇上树采枝,可为了采集符合要求的枝条,严跃华总是自己爬到树上。“看着他颤巍巍地上树下树,心里别提多担心了。”
同事应光明回忆说,严跃华作为中心的技术骨干,在很多方面都特别认真。他说,2003年,为了做石柱镇一个村的林木采伐设计,严跃华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经实地勘察后,他认为林区坡度太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宜采伐,强烈要求林业局不予发放砍伐证。当时村里已做好了一切砍伐的准备,甚至连伐木的工人都请好了,为了顺利采伐,他们多次到推广中心说情。严跃华一边严辞拒绝,一边苦口婆心地向村民讲解保持水土的重要性,最终把村民的思想扭转了过来。就这样,那个村的山林保住了。村民们说:“有严高工给我们做林木采伐设计,我们放心!”
同事徐龙飞回忆说,2005年8月,永康林场边上发生森林火灾,严跃华得知消息后,马上带着同事赶到了火场,为了不让火灾蔓延到永康林场,险情过后,他又彻夜守在了山上。“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严跃华总是冲在最前面,他说他对森林火灾比较熟悉,可以帮助大家更安全快速地灭火。多少次他都平安地回来了,可没有想到,这次,他却倒在了防控森林火灾的值班室里……”说了没多久,徐龙飞的眼圈就红了起来。
“他是我一生的榜样”
女儿严玲玲对父亲的感觉非常复杂,“以前我一直都不理解他,但现在,我觉得,他就是我一生的榜样,要是今后我也能如我父亲般得到大家的认可,此生无憾。”
今年25岁的严玲玲,居然回忆不起多少和父亲在一起时的欢乐时光。“他总是很忙,我小时候,他很少来学校接我,也很少在休息天陪我们母女。”严玲玲说,小时候上学总是母亲接送,有时候因为母亲加班,他难得去趟学校,可身上总是脏兮兮的,裤腿上都是泥巴,为此,严玲玲还和父亲闹过脾气,说是让她在同学面前丢了脸,“以后再也不要你来接我了。”现在回想起来,严玲玲后悔不已,“其实他真的很忙,农民们总有太多的事情让他放心不下。”在严跃华心里,家和工作的天平总是倾向于后者。严玲玲记得,每到休息日,父亲总会和母女俩说:“我带你们去外面走走,看看风景。”可是一旦母女俩信以为真,跟着他出去,走着走着,他就把母女俩带到山上,或者忙着查看柿子树的长势,或者忙着检查阔叶林改造工程的进度,完全忘记了自己出门时说过的话。久而久之,母女俩就不高兴跟着他出去了,“其实他是打着陪我们的幌子去工作的。”但母女俩还是挺开心,因为那是一家人难得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受父亲的影响,严玲玲在参加2002年高考时,报考了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专业。2006年毕业后,来到父亲的单位——永康市林技推广中心当了一名临时工。说起自己的工作,严玲玲表示,推广中心的工作非常繁琐和枯燥,一大半时间在山上,她有时和同学开玩笑说,别人大学毕业是从农民变成了城里人,可她却是从城里人变成了农民。对自己的工作,一开始她很不适应,可父亲总是教导她说,最大的本事和最先进的技术都来自实践,要想真正为社会做点事情,亲身实践必不可少。在严跃华过世后,严玲玲切身感受到了父亲这句话的意义。在与众多农民的接触过程中,人们对父亲的赞扬和怀念极大地震撼了她的心灵:原来在父亲的心里装着这么多可爱的农民,他肩负了多少农民致富的希望啊!从而坚定了她从事林技推广工作的信心:“从人们对父亲的态度上,我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尽管我凭现在的学识和技术还不能接过父亲的班,但我可以像父亲一样,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最终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的技术人员。”
严高工,您精心培育的方山柿即将全部投产,同事们在您的激励下也加倍努力,您的女儿已坚定了接班的信心。请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