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余杭甲鱼了不得!杭州大都市城郊的弹丸之地余杭,年甲鱼养殖量超过5000万只,每个浙江人都可有一只;
余杭甲鱼了不得!其中的3000多万只甲鱼全露天池塘生态养殖,是全国唯一的“中华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近日又荣膺“中国生态甲鱼之都”的桂冠;
余杭甲鱼了不得!仅去年就为余杭带来了3.8亿元产值,相当于一个山区县全年的财政总收入。
“九路纵队”可从杭州排到北京
交易价格成全国市场“晴雨表”
年养殖量超过5000万只,是个什么概念呢?记者与余杭区水产养殖人员核算了一下:以4只甲鱼头尾相接长1米计算,5000万只甲鱼可以在杭州至北京全长1367公里的公路上,排列起一个浩浩荡荡的九路纵队!
这支“九路纵队”的作用更是了不得。据介绍,余杭生态甲鱼目前已占到全省优质甲鱼的60-80%,占全国市场的16%。在国内20个大中城市50多家大型超市里,都可以见到余杭甲鱼的身影;部分产品还出口至日本、美国、西班牙、韩国、欧美及我国台湾市场,年出口量300余吨,涌现出了本牌、本牌-西湖之春、彪牌、金达牌等一批在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甲鱼品牌。“现在,我们的甲鱼交易价格已成为全国甲鱼市场的一个晴雨表,可以影响全国的价格。”余杭区副区长陈海群告诉记者。
与湖北、广东等甲鱼生产大省及本省湖州、嘉兴等甲鱼产区相比,余杭区的生态甲鱼养殖更具规模化优势。陈海群介绍说,去年,余杭区生态甲鱼养殖总量达17718亩,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甲鱼集中产区,而且全区生态甲鱼养殖场平均规模为50亩,场均饲养量10万只,年商品鳖上市数量超过200吨的养殖单位就有12家,形成了以运河为轴线分布的生态甲鱼优势产业带。
为提高甲鱼养殖组织化程度,余杭区重点培育了以“本牌”为龙头的甲鱼产业化组织体系,组建了本牌中华鳖管理协会和4家区域性甲鱼专业合作社,并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全区联片1000亩以上的养殖区块就有7处。据本牌协会秘书长王廷锵介绍,该协会目前有会员257名,养殖面积达到11160亩,占全区生态甲鱼养殖面积的60%以上。
遵循自然习性 恢复露天越冬
养殖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
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严格、规范的监督管理,成就了余杭甲鱼卓越的品质。目前,余杭区本牌甲鱼已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和省十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本牌-西湖之春、彪牌、金达牌等一批生态甲鱼品牌还先后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
余杭区农业局渔业渔政管理总站姚伟锋告诉记者,甲鱼池塘生态养殖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从稚鳖到商品鳖整个生产过程全部在露天池塘中进行,用两三年甚至四五年时间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由于遵循了甲鱼的自然习性,恢复了甲鱼的自然越冬,商品鳖品质得以大大提高。这种全新的养殖模式是我国甲鱼人工养殖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技术上处全国领先水平。产品兼具低成本、高品质的优势,每公斤生态甲鱼的塘边交货价可比温室甲鱼高出10元以上。
余杭区始终将确保产品质量放在突出位置。该区运河镇双桥村养殖大户、村委会副主任沈水田告诉记者,他们村有1400多亩生态甲鱼养殖塘,在当地渔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所有上市的甲鱼都按照区里制定的《本牌中华鳖》和《无公害中华鳖》两个省级地方标准来养殖,投料、用药等生产行为都有详细记录。
带动上下游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
余杭甲鱼“爬”向更广阔的领域
生态甲鱼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余杭许多世代种田为生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还带动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从鳖蛋供应、养殖生产到甲鱼捕捞、加工销售,从养殖机械生产、养殖设施施工到饲料生产和养殖投入品供应,从养殖配套用品专营到社会化技术服务等一整套产业体系,呈现出分工越来越细的专业化生产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余杭区直接从事甲鱼养殖的劳动力达5000余人;从事甲鱼种苗、饲料、药品、产品销售等商贸服务性行业的劳动力也达到1000余人。
在不断向相关产业扩展的同时,余杭区的甲鱼产业本身也不断向两头延伸。记者从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了解到,近年来,该公司加大了育苗设施的现代化、标准化改造力度,建成了工厂化育种基地,年育苗能力达2000万只。浙江上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台湾水产协会合作,试验出改良品种“上升1号”中华鳖,在台湾养殖后反映很好,养殖户纷纷要求从上升公司订购该鳖种。上升公司总经理石元法告诉记者,该公司已先后向台湾供应“上升1号”中华鳖鳖种6万多只。目前,余杭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甲鱼种苗生产基地。
近年来,余杭区在甲鱼产品精深加工方面也迈出了可喜步伐。记者在上升公司了解到,目前该公司已成功开发了“本牌-西湖之春”真空包装即食甲鱼,研制成功了以鳖血为原料的医用黏合剂,同时在探索利用鳖血、鳖甲、内脏等制成营养保健食品和生物医药制品的生产技术与产品的研发。这些新产品一旦投入生产,有望使甲鱼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