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国内

柑桔园里出“金牛”

  •   本报记者 陈小平
      单打独斗,只是独孤求败;合力而为,才算勇者无惧。叶先明的精明,在于他看到了做大做强的真经。有容乃大,不再仅是智者的经典佳句,而是柴家村今天的真实体验。“人心齐,泰山移”,在新的时代下,又有了一种更新的注释和解读。 ——“金牛奖”组委会写给叶先明的致敬词
      1月4日,我省第二届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金牛奖”在杭州揭晓,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柴家村柴家柑桔合作社理事长叶先明和其他9位获奖者一道,从省领导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奖杯。这位从桔乡走出来的农民获奖后表示,他能获奖离不开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对柑桔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离不开衢州柑桔产业的进步。没有这些,就没有柴家村“中国柑桔商品化处理第一村”的神话,他也就不可能拿到“金牛奖”。
      柯城是“中国柑桔之乡”,现有柑桔栽培面积20万亩,常年产量30万吨,商品化处理率达80%以上,产值达4.2亿元,桔农占农民总数的70%,柑桔收入占农业收入的70%,面积与产量均名列我省县级首位,单产全国领先。柴家柑桔加工专业村目前有柑桔商品化处理生产线70余条,被誉为“中国柑桔商品化处理第一村”。在柑桔采收季节,这个只有700来个人的小村吸引的外来劳动力却达5000多人。
      2006年以来,在省、市有关方面支持下,柯城区在航埠、石梁、华墅等8个乡镇建立了20个柑桔品质提升工程示范点,示范面积达5000亩。2007年,示范点平均亩产达3722公斤,优质果率达97.8%以上,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比非示范点提高22个百分点。在不久前省农博会期间举行的浙江农业吉尼斯柑桔擂台赛上,柴家柑桔合作社选送的精品柑桔获得冠军,被评为浙江省最甜的柑桔。
      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柑桔贩销的叶先明,在全国各地贩销柑桔的过程中看到,同样5公斤柑桔,人家经过包装可能赚5元以上,而他们散装的也许连0.5元也赚不到。2001年,叶先明等人合伙引进了当时柯城区第一条柑桔商品化处理生产线。经过包装处理后的柑桔,每公斤附加值提高了0.5-0.6元,效益明显增加。一下子,柑桔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在当地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2004年,叶先明牵头组建了柴家柑桔合作社。如今,柴家村的柑桔已在北京、西安、沈阳、郑州、淄博等全国5大城市的果品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叶先明告诉记者,柴家柑桔合作社对衢州柑桔产业最大的贡献,就在柑桔营销方面的带动。以前衢州柑桔大都是散装的,现在大部分衢州柑桔上市前都经过商品化处理;衢州桔农种柑桔,以前关心产量多、关心质量少,现在质量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合作社的基地以及基地周围的农民,尤其注重柑桔的品质。
      柴家柑桔合作社去年销售柑桔达12万吨。叶先明预计,今年的销售量可能还会增加10-20%。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去年合作社采取了一个大动作——向有关部门申请自营进出口权,开辟新的销售渠道,目前已有3张自营进出口证办下来了。为帮助农民更好地销售柑桔,柯城区农业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检疫、信贷、供油、信息和绿色通道等方面积极为桔农服务。“一发长车三万里,三衢小橘九州香”,这是曾经出现在柴家村一户村民家门上的对联,也是衢州柑桔产业的一个生动写照。“金牛”叶先明和他带领的合作社必将在促进当地柑桔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