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农村减排的“加法”效应

  本报见习记者 徐速速
  近年来,我省着力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已累计建成10303个环境整治村和1171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7年上半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06年下降2.48%,减排幅度居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05%,居全国第四。农村减排产生了明显的“加法”效应,我省农村的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山更青、水更秀了。
庄稼吃上“营养餐”土壤少了污染源
【镜头一】在海盐县,有专业的测土配方施肥合作社,农田缺啥他们就给补啥,为庄稼配制“营养餐”,既节本增效,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图为经过培训的作业人员为农田施肥。【新闻背景】目前,我省已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302万亩,建立429个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区,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10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77.3万亩,并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和辐射,有105.4万户农户用上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7年,我省已建立32个沃土工程示范区,面积64279亩,针对示范区内作物种植模式多样化的特点,开展测土化验,提出针对性技术措施;并建立了70个土壤肥力监测点,实行长期定位与动态监测相结合,探索肥力演变规律,掌握培肥地力成效。全省共开展各类肥料试验925个,在合作社建立示范区47.2万亩。
农家建起沼气池污物“转身”变燃料
【镜头二】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农民在新建沼气池。以生猪养殖和柑橘种植为农村主要经济支柱的衢州市柯城区,目前已建成1500多个沼气池,利用养猪排泄物、废弃的烂柑橘作为沼气池原料,产出用于替代液化气的沼气,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方便了农民生活,而且使每户农民减少燃料支出500-100元。【新闻背景】近年来,我省从实际出发,在农村环境整治中,把目光瞄准量多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示范村300个,累计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12万立方米,年可处理生活污水约1.5亿吨。
养猪实现无害化村头不见有垃圾
【镜头三】义乌华统养猪场现存栏生猪1.75万头。为解决猪场的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养殖,该场投资240多万元,建起污水处理厂,做到污水达标排放,实现养殖场粪污资源化、无害化。目前,该市已建配套污水处理工程33家,生猪存栏量达24.5万余头。【新闻背景】2004年以来,我省已累计完成196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75个、生态养殖小区491个,禁养区养殖场已全部关停转迁;基本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新建、改建1221座乡镇垃圾中转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已达64.5%。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完成农村清水河道建设13400公里。加快推进农村绿化,已创建1615个“绿化示范村”。
  (本版照片由 袁正、吴铁鸣、宋雪刚、张建成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