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亲历水稻种植的两次技术革命

——记绍兴县农业局农技推广站原站长卓贵德

  通讯员 王华苹
  说起绍兴县的水稻种植业,马上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就是县农业局农技推广站原站长、农技推广研究员卓贵德,这位1965年浙江农业大学农业物理系的毕业生,创造了绍兴县种稻史上的两次革命。
引领第一次革命:改弯腰插秧为站着抛秧
  “你知道‘农(農)’字什么意思吗?”我说不知道,卓贵德笑了,说:“我也是在偶然一次翻字典的时候想到的,上面一个‘曲’,下面一个‘辰’,这不是早晨爬起就要弯腰的意思吗?当时我就想,农民劳作始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田要三弯腰。能否不弯腰种田呢?”这个当时看来十分大胆的想法,让他非常兴奋,甚至还失眠了,开始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头脑中始终被这个问题萦绕着。为解决种田“三弯腰”问题,卓贵德开始到处搜索相关资料,那时电脑还未普及,他就到新华书店查资料,跟同事探讨,“水稻直播”的概念慢慢在他的脑海中形成。此后,他就一趟趟往田头跑,进行水稻直播试验,为解决直播因根系浅、易倒伏的难题,卓贵德选择矮秆的稻种,并配以露田、搁田等技术;为解决直播田中的开沟问题,他采用了一个土办法,在一个酒坛中装满泥沙,用一根绳子栓住坛口在前面拉,一条沟立马就出来了,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施肥管理上,采取控氮增磷钾肥。他的直播试验稻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获得了成功。有些农户也跟着他搞试验,并开发了好几种直播模式,如穴播、条播、散播等,卓贵德对这几种模式进行了对比、总结,发现散播是最省工又高效的一种模式。
  1996年,省里提出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推广的主要是抛秧技术,而此时,绍兴县的水稻直播技术也比较成熟了,时任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的卓贵德率先推广水稻直播技术和抛秧技术8万亩。这年4月,全省水稻轻型栽培现场会在绍兴县的马山镇召开。农民们站在田埂上,将一把把秧苗像天女散花似地往田里抛,一台台抛秧机将一兜兜秧苗喷向10多米远、2米多高的空中,不到20分钟,1亩多田里就布满了碧绿的秧苗;一台台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随着插秧机的隆隆声,后面一排排整齐的秧苗竖立在田间……终于告别了腰酸背痛、头晕目眩的手工插秧。当时前来考察的刘锡荣副省长问承包了150亩田的种粮大户章水桥:“你为何有这么大的胆子,150亩全部用抛秧技术播种,有没有技术依托?”章水桥用手指指站在田头的卓贵德,“喏,有卓老师在,我不怕,他三日两头往我这儿跑,我只要一发现什么新情况,哪怕是晚上打电话给他,他也会过来的。”这一年,绍兴县的“水稻塑盘抛秧技术推广”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水稻抛秧技术推广一等奖,“规模经营,万亩轻型栽培”被绍兴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做得最好。”卓贵德是这样诠释的。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卓贵德越过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堡垒,浙江省农业区划科技成果一等奖、“城郊型经济立体生态农业试验”科技进步二等奖、全省水稻抛秧技术推广一等奖、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等奖项不断花落绍兴县。正是这种兢兢业业、踏实苦干、一心为农着想的工作作风,才使得绍兴县的广大农民始终惦记着“卓贵德”这个名字。
亲历第二次革命:改田里种稻为水上种稻
  一提起他当年水上种稻的事情,卓贵德老人就像别人夸他的孩子一样开心。那是1986年,中国水稻所提出水上种稻的课题,要求绍兴县还有其他四个县协作完成。当时水上种植还是个全新的概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全靠自己去摸索。但卓贵德就是这样一个很好奇的人,一听说水上种稻,就一下子激起了他的兴趣,种粮食跟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了,还没想过离开土地种粮食,而且绍兴是水乡,田地面积少,如水上种稻能成功,相当于开辟出了许多粮田面积。说干就干,卓贵德立马在
华舍镇的花墟村设定了6亩水面作试验,用塑料板作载体,在塑料板上间隔打5公分的孔,在孔的底部用海绵包缚定植,然后在孔里放上汕优6号杂交晚稻种。“当时同时探索该课题的四个县中,我们绍兴县是最成功的,亩产达到450公斤,曾轰动一时,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有省、市领导来观摩考察的,有外省、市同行来取经的。”卓贵德说。那么绍兴县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呢?卓贵德说,“主要是我们在施肥中动了不少的脑筋。”当时中国水稻所建议使用肥料纯度较高的进口化肥,但卓贵德并没有照搬照套,他认真研究了水稻种植所需的营养成份,并与中国水稻所提供的进口化肥的成份进行了比照,发现进口肥料纯度虽高,但营养不够全面,缺少水稻所需要的钙、镁等成份,于是,他大胆使用国产化肥,不但成本低,而且水稻所需的营养还全面,谷粒结得多而饱满。他说:“水稻跟人一样,要长高、长好,就需要营养全面,它缺什么就要给它吃什么。”在现在看来,卓贵德当时的思路、想法,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大力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理念,这也正体现了他工作上的创新精神。
  水上种稻获得成功后,卓贵德又有了新想法,既然稻可种,那么其他的作物、花草是不是也可以种?于是,在此后的几年,他就开始用实际行动去验证自己的各种猜想,他在水上种蔬菜,如莴苣笋、青菜等,也种各种花草,如兰花、菊花、美人蕉等。他的这些试验,现在正被广泛应用,有在水上种花草来装点水面景观的,有在水上种植空心菜、孔雀草等浮床植物来解决水体污染的。
  2000年,卓贵德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农业工作发挥着余热。一些农业企业聘请他当技术顾问,政府请他参与编写《绍兴县农业志》、《绍兴县林业志》,为了让绍兴县的农民根据本地的特点掌握实用的种养技术,卓老还编写了《绍兴县农民种养实用新技术》。“我老伴有时要数落我,说老都老了,还要介辛苦作啥?但我想趁现在我还能做,就多做点,以后真做不动了就不会后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