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绍兴市原东湖农场场长胡香泉
通讯员
何超群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作为绍兴市水稻高产科研排头兵的胡香泉,一直默默奋战在农业科研战线上,他认真钻研,善于创新,总结和推广了多项粮食高产新技术,对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省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农科院院长金善宝誉为:一位深深地扎根在泥土中的农学家。
自学成才的水稻专家
胡香泉原是一名林业技术员,因工作需要被调到东湖农场。他从未进过大学校门,他的技术完全是靠自学和实践摸索出来的。“他常常为了某个难题夜以继日。”胡香泉的老同事毛福亭回忆说,他几乎没有假日,一年四季吃住在农场,埋头钻研在试验田里。
当时,胡香泉清醒地看到,“清明播谷籽,谷雨耕草子”、“挑担只要力气大,种田只要肥料多”等因循守旧的种田习惯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身为场长的胡香泉提出:“种好50亩为了60万亩”,以场带队,以队养场,以一带十,以十带百,把农场办成“高产样板,良种基地,科研场所,技术榜样。”“搞科学种田,不是锅里抓虾,随手拿来。有时候要做踏踏实实的笨工作。”胡香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东湖农场,每块田都有编号,它的土质情况、地下水位、田间栽培记录、区域实验、专题试验等都整理成文,编号入档,称之为科学实践档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胡香泉的带领下,东湖农场通过实施“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四良配套等新技术,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经过东湖农场的示范带动,绍兴市粮食复种指数从1949年的136%,提高到1979年的235%,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183公斤,提高到1979年的738公斤。随着,胡香泉的“四良配套”等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我省的粮食生产面貌也为之一新,1984年,我省粮食总产、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均超历史最高水平。
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曾两次实地考察胡香泉同志领导的东湖农场,并把东湖农场树立为全国的一个典型。
和所有科研工作者一样,胡香泉的实践也并非一帆风顺,他
经历过早稻每亩只收一百来斤的苦恼;也尝过手拿一只小瓶夜间在晚稻田捉虫的艰辛;他的耳边也曾响起人们因不理解而发出的冷言冷语……但这些都没有使胡香泉停止不前,反而成为他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台阶……
“一年三作”的探索者
1955年,东湖农场已开始把双季间作稻改为双季连作稻,可春花田里却还只能种双季间作稻。春天,麦子开始成熟的时候,胡香泉就在田头和场里的员工商量:“麦田里能不能种连作稻呢?”“啊?一年种三作?”有人摇头说:“双季连作稻种好就差不多了。”胡香泉却认为,既然过去麦田里种过间作稻,那为什么不能想办法种连作稻呢?说干就干,胡香泉和农场工作人员在离农场最远的一个角落里划出1.7亩试验田种连作稻。当整坂间作晚稻都在结穗的时候,这丘连作晚稻还刚刚扬花。最后,这一季这块田里的晚稻只收了50来斤。这时候,场里场外议论纷纷,“祖祖辈辈没干过的事,我们能做得好吗?”还有人算了一笔细账,春花生长需要200天至210天,连作早稻本田生长要80天左右,连作晚稻本田生长要100至110天,三熟合计共要380天至400天,加上收割、插秧的间隙期,共要400多天,可一年也只有365天,怎么够用呢?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胡香泉想,只有设法促使早稻迟种早熟,才不致于影响连作晚稻的插种。就在这时,胡香泉在一小块早稻秧田里发现,一些已有50天秧龄的边秧,由于肥水充足,光照好,长得有一尺七八寸高,发了很大的棵,然而,却没有一株发生提早拔节孕穗的反常现象。也就是这一小块地,为他提供了有力的例证,鼓足了他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
经过多次试种,胡香泉终于摸索出一套“深耕、肥足、早播、稀播、延长秧龄、培育壮秧”等解决早稻迟种早熟的有效办法,为大面积进行新三熟制开辟了道路。
早稻“气死”病的防治者
多年来,绍兴一带的种田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不管晴也好雨也好,总不愿意把田里的水放一点出去。用他们的话来说:水稻水稻,以水养稻,灌水到老,烂田割稻。结果总是会出现“早稻烂秧”问题。
“从实质上看,它其实是被‘气死’的。所谓‘气死’,是因缺气而无力。”传统的种田习惯到底能不能冲破?胡香泉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他经过几年的摸索,认识到凡是灌水到底的田,苗都发不好,后期严重早衰;凡是中期搁田的,稻苗就会长得好。他还在田里做上标记,每天三次进行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有的田块,水稻到了分蘖末期,但由于没有适时搁田,叶子不褪青,造成无效分蘖过多,影响有效穗数和出穗的整齐度。也有的田块,经过搁田,断水断肥,既控制了无效分蘖,又使土壤增气增热,促进新根生长,根系发达、稻苗健壮。这样一比较,他得出一个结论:搁田,是促进和控制相结合的措施,目的是“促”,“控”是为了更好地“促”。于是,他纠正了过去一些人把搁田单纯作为控制无效分蘖的偏见,认为搁田是稻苗必须经过的一个锻炼阶段,特别是青紫泥田,更需要通气,总的作用是:断水增气,以气调肥,以肥养苗。他发现,搁田断水以后,稻苗的新根就很快生出来。
有一次,他看到一块试验田,肥料施得很多,草籽、河泥、氨水、硫酸铵,样样都有,而稻苗却“面黄肌瘦”。他赶忙下田一挖,泥土像糯米糊一样,墨墨黑,还有一股臭气,把根洗出来一看,白根少,黑根多。有人问他,还要不要施肥?他打了一个比喻:好像人一样,营养虽好,不消化,精神还是不爽。“它不是没得吃,而是‘胃口’不好吃不进,应该赶快搁田,改善田间生长条
件。”在他的指导
下,这块奄奄一息
的试验田又重新
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