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张潘丽)一到傍晚时分,在桐乡市龙翔街道董家村,总有许多村民不约而同来到光明桥港生态河道两岸,边逛边欣赏白鹭落枝头的美景,村民还不时给河中的鱼儿投点食,其乐融融。
近年来,随着生态市创建进程的加快,桐乡市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逐步将注意力从单一的治污转向生态改造,目前该市生态河道建设成效显著。截至今年11月底,该市累计整治河道1249公里,疏浚土方1752万立方米,建成生态护岸270公里、生态圩堤236公里,总投资约1.7亿元。同时,配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该市逐步推行河道长效保洁工作,生态河道几乎条条都有自己的专业保洁队,并建立起了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达到了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水无垃圾的“三无”标准,全市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不同的河道等级,不同的河道功能,构筑起不同的护岸生态格局。石门镇秀才桥港水系发达,之前由于农民常年在河边耕种,加上肆意向河道乱排乱倒,使得该处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内淤泥沉积、水质下降,污染严重。今年11月开始,该村在完成河道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建设内河河道全生态生物护岸,河岸上种植着大量山杜英、广玉兰、木芙蓉等喜水植物,同时在常水位以下也种植了具有净水作用的美人蕉、香蒲、水葱等植物,既达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效果,还兼顾了景观功能。
大麻镇的木桥头浜引入了生态窝预制块技术,创造性地在砌石上留出一条条前大后小的圆台型通道即生态窝预制块,一方面保证护岸的高度坚固性,另一方面也使水与土能自由接触。这些砌石护岸造好后,水利人员惊喜地发现,一些鱼儿、青蛙、螺蛳纷纷聚到这些“生态窝”里栖息、繁衍,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也变大了。加上两岸新设的多层次绿化带,逐渐形成了良性的河流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