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小型微灌系统的微型首部,包括一只单相或三相自吸泵,一只网式过滤器和一套简易的负压式吸肥器。输水管网采用1.5寸或1寸的高压聚乙烯(PE)管,灌水器采用内镶式滴灌管,水源可以是池塘、河流和水渠等。此套微灌系统轮灌单元是3-4只标准棚(6米×30米),6米宽的大棚一般是每棚4畦,每畦铺设一条滴灌管,也就是可以同时满足400-500米滴灌管的正常工作。其特点是投资低,组装简单,使用方便,适合普通农户小面积田间灌溉。
二、变频恒压供水微灌系统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应用了可编程控制器及微电脑控制的变频调速器,具有控制水泵出口恒压、变流量供水的功能。可根据用水量的变化,自动确定水泵运行台数及电机泵组的速度以调节流量达到恒压供水,使供水管网系统中的末端压力按设定压力保持恒定,实现节电和自动化控制的目的。
该系统有以下特点:①压力恒定,采用微机和变频调速,当供水系统用水量发生变化时,能使供水管网的工作压力保持恒定;②高效节能,可根据用水量的大小对多台泵进行变频调速和工频运行控制,一般节电可达50%;③运行可靠,操作简便,具有变频自动、工频自动。在有故障情况下,设备能可靠的运行使系统不断水;④造价适中,供水系统结构简单,可取代水塔、高位水箱及气压罐而实现封闭式供水系统,且占地面积小、造价低。
三、自流式微蓄微灌系统
自流式微蓄微灌系统即高山“微蓄微灌”技术。其技术原理是在地势高处建立水池蓄积山水和雨水,利用自然的地势高差获得输水压力供应地势低处的微灌。其方法是:在田块上坡处建造一定大小容积的蓄水池,水池与下坡田块的高差在5-20米之间,利用自然高差产生水压,安装微灌系统,形成自流灌溉。其特点是利用山水和雨水及自然落差作为水源和动力,把山区一些平时白白流失的细小水源蓄集起来,发挥“小水大用”的作用,成为宝贵的可灌溉水资源,在山区农业生产中特别是旱季缺水时能发挥极为重要的灌溉作用。
高山“微蓄微灌”的水源通常用山沟常流水或山塘、水库水,在确无其它水源时,采用抽水机埠提水。由于采用山区自来水原理,所以引水点要比旱地高,要有相应的落差,引水点以上要有相应集雨面积,要有较好的植被。如和村民饮用水结合的,水源要没有污染。对引水点要根据具体地形、水量,建好拦水坝,截流山沟水,拦阻泥砂,使水源的水能尽量引入过滤池。其主要起过滤、沉淀泥砂及枝叶作用,防止引水管堵塞。过滤池体积一般2-4立方米,池体最好分成两格,底部用孔道联通,池内可分层装放大、小直径不等的鹅卵石(或部分木炭),数量占过滤池容积的1/2左右,来水从池体一格的上部进入,引水管接装在另一格的中上部,引水管近过滤池处安装阀门一只,便于清洗过滤池时关闭引水管。
从水源至蓄水池的管子称引水管。它的口径大小根据水源流量大小、受益面积的需水量及水源与蓄水池之间的高差而定,根据经验测算,一般坡降在3-5%左右的引水管口径的日流量
为:1寸管为50-100
方,1.5寸管为110-150方,2寸管为170-200方。引水量超过需水量太多,造成浪费,原则是既要保证充足引水量,又要经济合理。引水要有一定的落差(坡降),坡降太小,流速过缓,有时会因气阻而产生断流,一般选用3-5%的坡降。如因受地形限制,坡降低于2%时,应在引水管中段按装1-3只排气阀门,排除管内空气,减少水流阻力。落差也不是越大越好,落差越大,压力也大,塑管管壁承受压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容易造成管壁破裂漏水,缩短塑管和阀门使用年限。铺设引水管时,尽量顺坡而下,不要起伏太大,塑管要深埋40公分以下,遇有岩石露头,难以深埋,也要在岩石上凿槽,上面用混泥土浇封,不允许塑管裸露,塑管的接头要紧密不漏气。要根据输水需求,铺设不同管径的镀锌水管或聚乙烯塑料管分别作供水总管、分管、支管输水管。最后接入田间的用外径25毫米的专用黑色聚乙烯塑料管。供水总管安装上应注意埋管深度在50公分以下,一般不应埋在路中、沟里,以防损坏漏水。同时,要按不同农户的不同地块安装阀门,以控制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