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楼叶青 本报实习生 刘玉立 奋斗在农业战线42年,他的一生与“三农”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就是临安市农业局原局长、党委书记黄樟兴。从一名普通的农技员到农业局长、党委书记,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扎实的作风辛勤耕耘在临安的田间山坡。
翻开他42年的农业工作历程,上世纪80年代前,他在5个村驻村蹲点长达18年之久,坚持开展农技示范推广;80年代后,他虽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仍坚持到农村蹲点,深得农民的称赞。
每年2/3时间在田间地头
黄樟兴自1956年从金华农校毕业分配到临安县农业局,就与临安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当农技员,还是领导,每年他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走上领导岗位之后,黄樟兴更加注重粮食增产技术的推广运用,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水
稻高产模式栽培、配方施肥技术推
广、水稻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成绩
卓著。
原上溪乡源头村由于海
拔高、气温低,历年是稻瘟病
的重灾区。1985年,全村223
亩单季稻,块块发稻瘟病,亩
产由1984年的432.5
公斤下降到234.3
公斤,减产
45.8%。1986年,黄樟兴与两位农艺师一起,在海拔900米高的源头村安营扎寨,进行高山重病区品种适应性与防治稻瘟病试验。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验,黄樟兴和他的同伴通过推广高效“克瘟唑”和采用威优35杂交抗病品种等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该地区稻瘟病的发生,1986年和1987年,该地区共增产粮食10万多公斤。
1988年,黄樟兴又选择在藻溪镇九里村蹲点,且一蹲就是8年,直至退休为止。当时,这个村有500余户、2000余人,1500余亩水田,70%的农户从事家庭织绸业,对粮食生产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黄樟兴提出了“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植保,统一看水,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的“五统一”农业服务新路子,并身先士卒,在一线指挥。一次,正值春季播种育秧的关键时刻,因忙得顾不上吃饭,再加上劳累过度,黄樟兴病倒在了田头。九里村的村民纷纷劝他回去休息,但黄樟兴却坚持不回去,说:“这是我的工作,只要粮食增产了,你们高兴了,我病了也值得。”看到王樟兴带病为他们跑田畈,九里村的村民深受感动,种粮积极性高涨。8年里,该村粮食总产量由64万公斤提高到112.5万公斤,创下了历史新高,成为全省典型。
带出了一支好队伍
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都想掌握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当时,农技队伍仍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农技服务工作跟不上。“必须把全县的农技人员集中起来汇成一股力量,健全服务体系。”随即,本着“提高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兴建村一级”的目标,他牵头在农业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984年,临安县农技推广中心筹建完成,推广中心争取了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多项配套项目及财物支持,并建成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农干校。随后,又在全县设立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试验。其间,黄樟兴前往海南岛建立了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从1982年到1987年的6年间,共生产杂交种子48万多公斤,不仅满足了临安的种植,还为兄弟县提供了种子。推广中心也实现了推广有队伍、试验示范有基地、培训有场所,连续多年被评为农业部先进和省农业厅先进。
除了组建县农技推广中心外,黄樟兴对乡、村两级的农技队伍建设也是十分重视。当初,乡镇农技人员都是“土八路”,生活上存在后顾之忧,“这样,他们怎么能安心工作?”黄樟兴认为,只有把这一问题解决了,农技人员才能安心工作。他及时将情况向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反映。很快,他的意见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全县所有乡镇的农技人员纳入事业编制。“后顾之忧”解决了,农技人员热情高涨,农技工作也开展顺利。全县50个乡镇,乡乡有农科站,一乡至少一名农技员,全县65%的村还有了农民技术员。临安有一支能力强、热心为农民服务的农技队伍,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