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有读者来信反映,浦江县黄宅镇新华村有一块100来亩的水田变成了荒地,而且他们不知道这块地到底是村民承包的还是被征用了。在国家大力保护耕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大环境下,新华村怎么会出现百亩荒地?在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已经结束的今天,这块地为何归属不明?为此,记者前往探了个究竟。
在农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这片介于浦义杭公路和浦阳江之间的农田边。这块土地处于半荒芜状态,在丛生的杂草中依稀可见一些地块有种过玉米、番薯等旱粮的迹象,大部分地块上长满了杂草。“这本来是一片大好良田,单季稻的产量在每亩600公斤以上。”村民黄来福说,“这片水田一直以来都由村里出钱引水灌溉,但是今年村里不再引水,就不能种水稻了,真是可惜啊!”在江边,记者看到一截高悬在水面上的引水管道,水泵房大门紧锁,农田四周的水泥沟渠内侧一滴水也没有。
好端端的电灌系统,怎么说停就停了呢?记者联系到了新华村党支部书记黄祖锡。他回答说:“出钱引水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这块土地早就被征用了,补偿款也发到了农民手中。有部分农民自发地在原有的土地上种点粮食,村里为了节约成本,才停用了电灌设施。”农民说有田没水才荒芜,而村干部却说土地已经被征用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