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温岭市紧紧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加快农业的转型升级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努力破解农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905元,增长8%。
一、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了单纯关注农业产能向全面发挥农业潜能的转变
温岭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依托市场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以西瓜、葡萄、果蔗、高橙、草鸡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化特色农业结构,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果蔗之乡”、“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高橙之乡”和“中国大棚葡萄之乡”。农业产业已成为温岭特色重点产业和品牌,在富裕农民和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07年6月底,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0家,入社农户4135户,带动农户40611户。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运行,实行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同时,还重点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目前,88家农业龙头企业有基地16.6万亩,联结农户13万户,年销售收入74.7亿元。通过“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农户”等组织模式,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带动力,推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二、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实现了从依靠自然资源向依靠科技品牌资源的转变
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优质品牌包装农业,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温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推动作用,引进各类农业技术人才500多名,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稳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工作,发放技术资料18270份,施肥建议卡65200份,向各镇农技人员和农户提供测土数据28556项次。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每年培训4万多农民。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18个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制订了25个农产品的73项地方标准,有效保证了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拓展了市场,提升了温岭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我市圆溜溜牌乌骨鸡蛋等8只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玉麟牌等3只农产品商标荣获省著名商标。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与50多个大中城市的10多家大型超市、200多个连锁店建立了产销合作关系。
三、不断提升农业服务化水平,实现了从单一设施投入向多元化投入的转变
温岭通过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努力增加投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力度、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每年投入6000多万元资金,重点扶持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种子种苗工程、信息化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素质培训等项目。通过项目建设“以奖代补”的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扎实推进农村合作“三位一体”试点工作,组建温岭市台农农资有限公司并创办农资配送中心,拓宽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提供质优价平的“放心农资”;启动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工程,重建基层组织网络,发挥其商品流通主渠道作用;筹建农信担保公司,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提供贷款担保。此外,针对沿海受台风等气候影响严重的实际,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选择了水稻等5个险种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度,共办理农险业务1428笔,农业保险率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