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邓小平与科技界的拨乱反正

  邓小平在1977年10月10日会见美籍科学家邓昌黎时,曾坚定地说:我对科学教育想管它10年,我是管军队,管科技,一个武一个文。我们希望科教方面的整顿5年初见成效,10年见中效,15年见到大效。
  1974年,面对经济萧条、百业沉寂的局面,第二次复出的邓小平决心要通过整顿,解决农村的问题,解决工厂的问题,解决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而解决科技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把“四人帮”扣在知识分子头上的帽子摘掉。
  1975年始,邓小平在全国各条战线雷厉风行地开展全面整顿。其中,科技界是他花大力气狠抓整顿的领域。邓小平特别指示:要大力整顿科学院。
  1975年7月,胡耀邦来到中国科学院,马不停蹄地投入邓小平布置的“全面整顿”之中。
  1975年8月1日,针对中科院存在的问题,胡耀邦写出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又称《汇报提纲》。《汇报提纲》在起草过程中,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提纲全面反映了当时科技界的真实情况,恢复了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做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正确论断,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显然,这个提纲是科技界整顿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邓小平说,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他还提出科研工作能不能搞起来,归根到底是领导班子问题。特别要注意提拔有发展前途的人。邓小平建议要把那些比较好的、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记下来,建立科技人员档案,帮助他们创造条件,不管他们资格老不老。他认为要给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创造条件,关心他们,支持他们。首先要解决这些人的房子问题,家庭有困难的也要帮助解决。
  可天有不测风云,这边邓小平大力整顿,那边“四人帮”煽风点鬼火,邓小平的整顿工作被迫中断,教育工作的整顿更是备受打击,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负责此事的教育部长周荣鑫就被迫害致死。
  到了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整整落后了20年,出现了令人痛心的知识断层。
  1977年5月12日和24日,尚未复职的邓小平分别在同王震、方毅、李昌等人谈话时,专门就科技和教育工作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邓小平明确指出,聂荣臻主持制订的科技发展规划,是成功的,今后还是要搞规划。
  7月下旬,刚刚复出工作的邓小平分管科技教育工作,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听取意见。中科院由副院长方毅选定了出席人员的名单,并事先在中科院范围内召开了一周的座谈会,每天都把座谈会的情况向邓小平汇报。
  8月5日的会议上,吉林的代表控诉了“四人帮”残酷迫害科技人员的罪行,举了一个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上千人的大案为例。邓小平表示,平反冤假错案,一定要设法加快,可以采用集体复查后,一风吹的办法。他还强调,必须保证科技人员一周至少有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业务工作。对科技人员的工作,要有奖惩办法,但要以奖励为主,要用谈心的方法在政治思想上进行帮助,对在“文化大革命”中违心地讲了错话的科技人员要注意加以保护,除了精神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等等。他还专门强调了要加强科研与教育的后勤工作,并表示要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座谈会上,大家讨论的另一个热点问题是高校招生问题。大家建议立即恢复高考制度,并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以推迟当年的招生时间,推到冬季招生。邓小平听了大家的意见后,立即表示支持大家的这一想法,当即要求教育部马上把已报送中央的报告(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追回来。邓小平的英明果断,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8月8日,邓小平在听取了科学家的发言后,发表了著名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提出了当时无人敢触动的问题:第一是重建国家科委;第二是恢复高考;第三是实行奖惩制度。
  1977年9月,邓小平提出将工宣队从学校撤出,解决“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恢复科研人员的职称,并提出科学研究机构要建立技术责任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座谈会不久,中科院恢复技术职称,大胆晋升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第一批就把在数学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陈景润、杨乐、张广厚晋升为研究员和副研究员。1977年11月,中央正式确定恢复国家科委。
  我国知识分子由此扬眉吐气,科技事业由此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宽广大道。
(摘自《党史纵览》 吴跃农/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