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忠
开栏话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在总结工作还是分析形势时,都对“三农”工作予以强调;特别是在部署工作时,更是做了集中的阐述。这些重要论断和部署,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进一步完善了新时期党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为当前和今后的“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促进我省“三农”工作,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县(市)长笔谈”专栏。热情欢迎县(市、区)领导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联系当地实际,围绕如何推动“三农”工作,撰写理论探讨、经验总结或对策建议文章。征文字数1000至1500,请注明“县(市)长笔谈”字样和联系方式,通过农民信箱或其它电子信箱发送至农村信息报社韩伟达收。联系电话:(0571)86757190,传真:(0571)86757199,E-mail:hwd868@126.com。 ——编者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村级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村级文化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对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当前应从五个方面入手,加强村级文化建设:
加强领导 强化保障
村级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作为主体的农民群众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但农民的自发行为是缓慢的过程,受经济、思想、知识等各方面的限制。为此,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不遗余力地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投入。一是要将文化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范围。二是要增加财政预算,保障文化活动开展。三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市级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或专门出台扶持农村文化活动和建设的政策,县(市、区)按政策足额配套到位,形成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的扶持机制。四是加强规划,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开展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
城乡互动 以城带乡
一是要积极开展城市社区与乡村文化结对、联谊活动。增进城乡互动和交流,加强城市文化向农村的辐射,兴建读报栏,引导农民读报用报。二是要重点抓好“农家乐”文化大篷车这个点睛之题,争取开到每个乡镇,进村入户,发挥其文化宣传车、播种车、记录车作用,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激发广大农村文艺爱好者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城乡文化氛围。三是下移文化馆、站的工作重心。真正沉下身去服务,把舞台建在村里,把戏唱到农民家里,丰富村级文化内涵。四是继续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制订工作计划上门培训文艺骨干,指导开展村级文化建设。
因地制宜 整合资源
首先,要加强现有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村级集体资产现在一般存量较少,但古祠堂等却保存良好,且数量较多。衢江区510个行政村,有大大小小的古祠堂486个,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现在许多祠堂已成为村级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保护和利用好这批文化设施将对村级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要充分利用新建的村级办公场所。从2005年开始,由组织部门牵头,统一设计,政府补助,在每个行政村都建起了漂亮的村级办公场所。除留有必须的办公所外,可以辟出一块场地,购置必要的文化设备,实行村民议事、村干部开会、村民娱乐一地多用的办法,解决场地欠缺的问题。第三,要探索文化大院建设的新路子。有些村民条件优越,既有场地,又有一定文化设施,更有热心助人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干部加以组织、指导、引导,使“文化大院”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第四,要逐步增设文化设施。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多方筹资,在一些村级公共场所增添一些文化健身设施。第五,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项目。在政府、集体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项目,并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注重培养 壮大队伍
首先,要培养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两大情怀”,即大众情怀、乡土情怀。要热情地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要特别强调牺牲和奉献精神,以“大众”为母,热情讴歌;立足实际,从本乡本土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掘特色资源,克服种种困难,杜绝“大而空”。其次,要培养村级文化队伍。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村级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全面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村级文化队伍的培训与指导,积极培养农村文化骨干。要充分挖掘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农村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长年生活在农村,与群众为伍,最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文化,喜欢什么文化,他们创作的文艺作品在农村也最具有生命力。然而,身为农民,他们缺乏组织性,需要文化工作者进行积极地引导和组织,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村级文化发展的领头雁。
注重创新 提升质量
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村级文化创新的切入点,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可以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内容,创新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实现文艺作品的创新和发展,创作出更多农民喜爱的精品节目。
(作者系衢州市衢江区副区长)
贯彻十七大精神 推动“三农”工作
县(市)长笔谈